与儿童相关的报道一直备受公众和舆论关注,而儿童安全问题做为其中最为引发热议的话题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网上的各类警示、科普视频刺激和警醒着公众,带来无数话题度,近日,#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的一则新闻就在网络中引发了不小的舆论风波:
据媒体报道,11月14日,安徽马鞍山。 某厂门口的私家车上,一名男童被车窗玻璃卡住脖子,正哇哇大哭。凌先生和工友一边帮忙寻找家长,一边试图打开车窗施救。最终,孩子被成功救下,凌先生拍了一段视频上传网络,不料遭到男童妈妈告知,如不删除将对其起诉。凌先生称自己没做错,发视频是为提醒所有家长注意孩子安全。
从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对微博客类社交网络进行数据分析,#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网络热度主要分为两波。
第一波高峰:在@每日经济新闻、@网易新闻客户端、@陕视新闻、@苏州日报、@新浪湖南、@深圳晚报、@第一新闻 等主流新闻媒体的传播报道以及导演@导演乔乔JOJO 的转发助推下带动舆情热度于15日23时达到第一波峰值。
第二波高峰:@中国新闻周刊、@新浪视频 相继报道#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相关新闻,利用自身粉丝及影响力带动舆论传播和热议,另外,地方权威帐号@高密普法、@法治四川、@唐山公安网络发言人、@四川反邪教、@正义南康 的宣传报道也起到了助推作用,舆情热度于16日8时到达第二波高峰。
舆论对于此次事件的情感倾向主要以负面为主,多表现为对视频拍摄者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上传到网上这种做法的讨论和批评,对孩子家长的不负责任表示谴责,对媒体的标题党做法表达不满等方面。#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也体现了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盛行下的隐私权和话语权的观点和探讨。
话题冲击带来的爆发式传播
互联网的传播特性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让新闻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发生了重大改变,与此同时舆论也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得自媒体不断涌现,而自媒体因其帐号的影响力和粉丝特性,成为舆论传播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他们对舆论的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份子,造就了草根新闻。而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平台使得草根新闻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传播方式的限制,随时随地得以获取和传播,加速了新闻的传播时间,从网络趋势图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事件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发酵。
从#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的传播形态来看,视频给观众所带来的是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语言冲击,好人好事与救人反被救人误的道德冲击,视频拍摄者的自我护权等等这些与人们日常认知大相径庭的冲突,增加了话题度,更加吸引普通民众参与进来,带动事件热度并加速事件传播蔓延。
自媒体盛行下的隐私权
自媒体盛行下的隐私权也成为舆论所探讨的问题之一。随着网络生活便利的同时,隐私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国家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是隐私权,而是在多个法条当中,有提到隐私的保护。通常隐私保护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知悉、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这个权利主体对于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的隐私是否向他人公开、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等是具有决定权的。
在此事件中,救人者的行为值得肯定与表扬,但是视频拍摄主体是未成年人,虽然拍摄者声称发布到网上是为了起到警示作用,但是在未征得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同意之前便发布视频,于情于理而言做法都欠妥。对孩子成长和心理健康不利,如果对孩子未来造成严重影响,发布者可能会面临法律问题。
媒体节奏下的救人反被救人误
作为新闻媒体,包括当下的自媒体,在对#家长要求救娃者删视频称侵犯隐私#一事进行报道时过于片面,缺乏对于此事的深度挖掘和客观呈现以及充分论证,无论是标题还是视频内容部分,更加侧重于救人者的施救行为以及反被家长威胁等部分,对于习惯于浅度阅读习惯和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的受众而言,没有对信息的主动搜集和识别过滤,更容易受到误导,在媒体节奏下,容易产生救人反被救人误的舆论倾向和表达。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