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舆情行业白皮书:公共服务中隐性舆情的风险识别及工作注意事项》
一、引言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件事突然就在网上爆了”。这是近几年我们在舆情工作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舆情管理领域,我们常常会面临两大类风险:显性舆情风险和隐性舆情风险。
显性舆情风险通常与突发事件或热点话题直接相关,如重大自然灾害、刑事案件、公共卫生事件、知名人物负面事件等。显性舆情风险的特点是易于识别,公众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往往需要政府部门迅速响应和处理。但可以在日常做好预案,在出现对应的舆情事件时,可以迅速启动预案处理。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舆情事件起因变得对普通公职人员“不可捉摸”。那些潜藏于日常管理与服务细节之中的隐性舆情风险,往往能在不经意间迅速扩散,对社会稳定造成深远影响。
为了帮助公职人员更好地识别这些对非舆情专业人员“不可预测”的隐性舆情风险,我们编写了这本《公共服务中的隐性舆情风险识别及工作注意事项》,揭示那些政务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舆情风险点,并提供相应的工作注意事项。
本手册适用于所有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机构及工作人员,期望能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原则和方法论。
二、什么是隐性舆情风险
隐性舆情风险,是指在日常公共服务与管理过程中,由于价值观迭代、文化冲突、网络群体极化等因素引发的舆情风险。某些特定情况下,一句在普通人看起来非常平常的祝福语,也可能在网络中引发长期激烈的讨论甚至批评。该类舆情不易预测,往往深藏于日常决策与执行细节之中,不似突发事件那样直观,却能在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下,瞬间转变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政府公信力和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
隐性舆情风险常常具备以下特征:
l 隐蔽性:隐性舆情风险通常不伴随明显的外部标志,其背后的社会情绪和价值观冲突不易被察觉。
l 突发性:一旦触及公众情绪的敏感点,隐性风险可迅速转变为显性舆情事件,影响范围广泛。
l 复杂性:涉及各类价值观碰撞、文化传承与现代观念冲突,处理不当易引发更大范围的舆论争议。
l 扩散性: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传播特性,使得隐性舆情风险在短时间内形成巨大舆论声浪。
隐性舆情风险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政府各部门紧密协作,以国家政策和主流价值观为导向,采取前瞻性策略,构建起预防、监测、回应和总结的四位一体的舆情管理体系,从而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节选自《舆情行业白皮书:公共服务中隐性舆情的风险识别及工作注意事项》
相关阅读推荐:11月常见谣言的传播动力分析及辟谣策略建议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