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幽门螺旋杆菌;预防治理;概念股;智商税、舆情态势;传播特征;舆论演化
(图源:摄图网)
相关简介: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常寄生于胃黏膜组织中,感染后主要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有密切的关系,被世卫组织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正是因为它自身的传染性以及危害性,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幽门螺旋杆菌成为各大网络热搜榜的常客,各类相关信息一时间在网络上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包括“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的症状”、“如何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幽门螺旋杆菌致癌”……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公众对幽门螺旋杆菌产生认知并引发重视。但是随着各类衍生信息高密度的出现在网络环境中,如“治理幽门螺旋杆菌是不是智商税”、“某牙膏能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概念股的兴起”……这些信息的频繁传播,也逐渐消解了公众的注意力,甚至产生了不信任的网络情绪。
研究概述:网络环境的发展为科技信息或医疗信息的科普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载体,适当的传播策略下往往会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一旦传播不当,不仅会引发公众焦虑恐慌,甚至会产生负面传播效果。从近段时间网络中各类传播主体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的传播来看,产生了正负向兼具的传播效果。就目前而言,负面传播效果开始逐渐显现且呈现扩大之势。因此,本文以近段时间内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的传播为研究起点,在整体把握相关网络舆情态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传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特征,对幽门螺旋杆菌在舆论场上的表现以及网络舆论的演变进行研究,并据此作出舆情总结及反思。
一、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网络舆情整体态势
1、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网络传播热度趋势走向分析
依托于蚁坊软件鹰眼速读网全网舆情监测系统,选取了2021年12月——2022年2月这三个月期间内,网络中关于幽门螺旋杆菌信息传播网络热度的数据情况,并据此分析其网络传播热度的演化趋势。从上图其网络热度趋势的演化来看,总体上,这三个月期间网络中幽门螺旋杆菌信息数据体量较大,且呈现出多起伏的传播态势。从具体热度峰值的信息传播来看,12月16日,“胡兵治疗幽门螺杆菌全纪录”这一话题引发公众关注;12月30日,“接吻会传播幽门螺旋杆菌”这一带有吸引力的细节信息也产生了小的热度峰值;1月5日,“美国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明确致癌物”这一话题引爆网络;1月13日,“查出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怎么办?”、“近一半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昂贵抗幽牙膏是智商税”、等相关信息相继传播,也引发了一阵关注高潮;1月20日,“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危险性加倍”、“幽门螺旋杆菌自测产品出现”等信息推动形成热度小峰值;2月17日,“你被幽门螺旋杆菌概念收割了吗”这一话题成为网络关注的重点,引发热议;2月27日,“幽门螺旋杆菌为何‘阴魂不散’、“刷牙或能传染幽门螺旋杆菌”等信息再次掀起网络传播热度的高潮,并形成高热度峰值。
从近三个月的网络传播来看,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从未缺席,从这些引发关注的网络信息来看,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网络传播的重点内容,但是在预防和治疗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商业性的产品内容。这些信息的高关注度,一方面显示出当下网民对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性以及如何治疗呈现出积极的关注态势,另一方面部分传播者也有迎合公众注意力的态势,其信息传播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过度制造焦虑的作用,这期间也伴随着网络谣言的扩散及不实信息的传播。
2、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网络传播平台分析
从近三个月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的网络传播平台来看,社交网络仍是最大的信息传播平台,这既与其平台属性有关,也反映出在社交平台内,与普通公众切身相关的胃部细菌提升了公众的扩散积极性,个人参与感凸显。除了社交网络之外,微信公众号是第二大网络传播平台,这与科学信息容易在公众号内进行传播的特点高度符合,而且在微信公众文章中,极易造成信息夸大及网络谣言的扩散。如“口臭源头在胃里,天天刷牙照样臭!吃一颗,一口气赶跑幽门螺杆箘~ ”、“口香糖要下岗了!吃一颗,一口气赶跑幽门螺杆箘”等关于抗幽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中产生的传播影响力较大。除此之外,网易新闻、头条新闻、搜狐新闻等APP内,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信息内容也不在少数;由于各大新闻媒体也在积极科普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治疗等相关信息,各大专业新闻传播平台内也出现了不少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信息内容。
二、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话题网络传播特征
1、传播内容冗杂,科普为信息主体,防治相关话题被多样化设置
网络中近期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内容极其繁多,重复性内容被高密度传播,总体上呈现出冗杂的局面。具体而言,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内容一直是以信息科普为主,相关科普包括“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和治疗”等,这些信息内容以话题变换的形式不断地在网络中传播。除了这些科普信息之外,关于幽门螺旋杆菌防治的话题被多样化设置,其中带有戏谑性的话题如减少情侣接吻以避免细菌感染得到广泛讨论;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幽门螺旋杆菌自测商品的出现、某牙膏会产生抗幽的作用等话题也多次被一些传播主体设置,并在网络中得到了极大的传播,这些防治话题的设置也加剧了伪科学信息的产生以及网络谣言的滋生。
2、传播策略明显,宏观性整体传播为主,故事性及细节化传播相结合
从网络中关于幽门螺旋杆菌信息的传播策略来看,可以清晰的发现,其策略大体分为两方面。首先是以宏观性的整体传播为主,整体传播具体表现幽门螺旋杆菌作为一种有危害性的胃部细菌,该如何宏观性面向公众进行科普性的传播,这种传播符合大多数科普信息的传播方式,基本上是依靠领域专家的介绍和解读。其次,在传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时,为了突出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性,又采取了故事性或细节性的传播策略。例如,为了突出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性,多次以“某地一家几口都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的新闻故事进行传播,提升公众的重视意识;为了突出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染性,将刷牙、接吻等日常生活中可能感染的原因进行细节化传播。结合这些信息传播策略来看,其产生的传播效果却是参差不齐。
3、传播主体多样,主流媒体一直在场,相关领域内自媒体活跃度凸显
从幽门螺旋杆菌信息传播的相关主体来看,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自媒体总体上都表现得非常积极。从新闻媒体的传播来看,他们一直处于在场的状态,尤其是主流媒体如新华网、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他们依靠自身的传播影响力以及媒体权威性,在科普幽门螺旋杆菌方面发挥了主力作用,让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对幽门螺旋杆菌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让公众有了积极预防、自查治疗的群体意识。除了新闻媒体,自媒体尤其是相关领域内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传播者也表现得较为活跃,他们的传播内容除了与新闻媒体有部分重合之外,更多的是针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方法、副作用等进行介绍,除此之外,也会对网络上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信息误区进行纠正、对虚假信息进行辟谣等。但是,从各个自媒体的传播内容来看,他们彼此之间所传播的内容有一定的信息差别,在缺乏权威科学的认证之下,无形之中也会对公众造成一定的认知障碍。
三、幽门螺旋杆菌相关话题传播下网络舆论的演化
从这三个月内网络中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信息传播所形成的网络舆论来看,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演变趋势,这一演变趋势的走向大体为从重视到焦虑到怀疑再到逆反。具体到每个阶段而言,大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
认知重视阶段:最初幽门螺旋杆菌在主流新闻媒体的信息科普之下,基于这一细菌的传染性及危害性,公众在认识到这一细菌特性之后,在意识上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怀疑自己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带着家人去体检”等网民态度在网络中不断汇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全民重视的舆论氛围。
细菌焦虑阶段:随着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的传播频率和密度不断提升,幽门螺旋杆菌在我国极高的感染率、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感染风险、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之间的高关联性等信息内容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公众对这一细菌的焦虑意识。而且随着幽门螺旋杆菌沦为当下的“社交红码”等信息的传播,这一细菌所带来的影响力无疑已经蔓延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在这一阶段,舆论场上充斥着网民的焦虑言论。
产生怀疑阶段:除了科普信息的高密度传播,网络中逐渐开始了对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的信息内容传播,这种信息内容带有明显的商业色彩。例如研制简便的抗幽产品、牙膏内特有的成分有助于杀死细菌、幽门螺旋杆菌概念股的崛起……这些信息的不断出现,开始让网民们后知后觉地感受到某些传播者的不良意图,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怀疑情绪。怀疑关于幽门螺旋杆菌信息的频繁传播,其实就是先刺激公众的焦虑情绪,进而使公众沦为被收割的韭菜,商家或市场有利可图。
不满放任阶段:随着上一阶段内舆论场中质疑情绪的不断释放,公众不信任甚至是逆反思维开始加剧。尤其是有些虚假信息被不断辟谣,被网民们认为的商业目的被揭露,加之幽门螺旋杆菌根治仍旧存在一定的难度,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在国内进行推广目前也非易事,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是智商税的评论话语在网络中开始蔓延,不少网民呈现出放任不管的态度。这种舆论态度的出现,既是与主流媒体传播目的的背离,也是对当下别有用心的传播乱象的无奈抵抗。
四、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网络舆情总结及反思
从对近三个月幽门螺旋杆菌相关信息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来看,由这一细菌所带来的信息传播体量较大,传播周期极长,网络关注度较高,这充分体现出这一细菌的新闻传播价值。在各大传播主体运用不同传播策略进行议题设置以便充分挖掘其新闻价值下,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传播效果。但是随着各类信息的过度传播,甚至是谣言传播,其正面传播效果也逐渐被消解。因此,对于某类与人类相关的病菌该如何适度传播正向科普以达到全民重视的传播效果值得反思。这要求在传播过程中要积极依靠主流权威的新闻媒体,阻断各类夸大、甚至是虚假信息的传播;同时要对舆论表现进行实时观察,答疑解惑的同时纠偏公众的负面认知和怀疑态度,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科普作用,并且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公众的重视程度。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