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父母虐童案例;舆论喧嚣;自媒体责任;舆情长尾;媒介焦虑;草根力量;线上线下联动
图片源自@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童童在一家整形综合医院接受检查
事件简介:10月26日,在@梨视频 账号下发布的一则博文中,报道了辽宁抚顺一起性质恶劣的虐童事件,所附视频中,可以看到女童浑身是伤,大大小小的淤青伤痕新旧不一,触目惊心。据悉,被虐的女童仅仅6岁,被其生母及生母男友虐待伤害时长达三个月之久,期间使用热水浇头、钳掉牙齿、掰碎胳膊、打火机烧嘴、钢针扎腿、喂猫粮猫屎等手段虐待女童,极其残忍,致使女童全身数十处骨折,送医后更是曾被多次下病危通知书。事件曝光后迅速在网络上发酵,主流媒体也相继采用同一信源进行跟进报道,加大了事件的传播热度,视频及照片中女童被虐待的惨状以及报道透露的骇人听闻的折磨手段激发了网友的表达欲与情绪的宣泄欲,在共情效应的影响下形成了大多数网友对该事件中孩子处境的关心以及对施虐者追责声讨的舆论场。
研究概述:就在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亲生母亲及其男友虐待事件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之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广东7岁男童遭父亲烟头烫致满身伤疤面临截肢再度将父母虐童现象推上风口浪尖。每每爆出父母虐童事件,总是牵动着亿万网民的神经,然而在问题解决上,线上网民群体的愤怒所发挥的作用往往比较有限,更多地是情绪发泄所呈现的舆论喧嚣,真正推动线下事件进展的,与媒体以及部分自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密切相关。本文以网络平台上对于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的讨论为研究主体,首先基于一定周期内的舆情生成和演变挖掘不同阶段的关键传播节点以及推动事件进展的各方力量;其次从社会情绪整体分析网民文本表达背后的话语逻辑,进一步结合网络舆论关注点出发探究悲剧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某种意义上来说,相较于社会虐童现象常态化的存在,网络舆情爆发毕竟具有偶然性,因而最后我们针对父母虐童案例作出反思,分析该类舆情传播特征究竟作何表现以及总结怎样取得由个例舆情到普遍案情之间的平衡,特别是有效防治和杜绝处在隐秘的角落里的虐童事件以避免悲剧再度发生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
一、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舆情的生成和演变
1、舆情发展趋势
根据蚁坊软件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对辽宁抚顺虐童话题的追踪,该事件舆情发展态势呈现“M”型,在10月27日与29日前后出现两次舆论波峰,此后话题热度下降但舆情仍有绵延发展,话题议论参与人数较多,舆论周期绵长。
溯源分析:社会化媒体初始爆料
辽宁抚顺虐童事件最早是由梨视频旗下运营账号@一手video 于10月26日21:29在秒拍平台上发布爆料视频,后@梨视频 引用该视频链接在新浪微博平台发文,发布的标有#女童遭亲妈及其男友虐待险丧命#的话题标签博文成为本次事件舆论发酵的起点。
起始阶段:自媒体与媒体的合流
该事件首先由@梨视频于26日曝光以后,@午后狂睡 @浪里赤条小粗林 等流量较大的个人账号进行了转发评论,源头博文因此得到了大规模的流量曝光与话题热度,同时,@搜狐新闻 @Vista看天下 等自媒体账号援引@梨视频 博文也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扩大了该事件的传播范围。
爆发阶段:共情基础上舆论扩大化趋向
27日,@梨视频 账号对该事件进行了持续跟进,发布了负责该案件的律师的采访视频,采访中披露了被虐女童被逼脱光用身体掐灭烟头等案件细节。稍晚,@一手video再次发布事件报道视频博文,引用#女童遭亲妈及其男友虐待险丧命#的话题标签吸引原有网络流量,后加上了#6岁被虐女童笑着安慰父亲#的情感倾向突出的话题标签,博文标题引用女童所说原话,“现在是好日子,想吃牛排但没有牙”,同时结尾采用悲伤的表情,进一步拉动了公众对小女孩悲惨境遇的同情心疼心理与对该事件的情绪共鸣。该条博文所引出的网友评论、转发大幅度增长,多家媒体账号也密切关注该事件进行持续发声,达到了舆情发展时间线的第一个波峰。
反复阶段:媒体跟进导致二次舆情爆发
在事件暂时没有出现新情报时,舆论内容主要为先前博文的转发评论,由于没有产生舆论的新刺激点,舆情力度较之前有所下降,短时间产生了一定回落。之后#6岁被虐女童曾多次被下病危通知#、#家人称已欠债十多万#、#好心人挤满6岁受虐女童家献爱心#的事件更新报道使得舆情再一次开始攀升。
29日下午,@新京报 报道了被虐女童的伤情鉴定结果,体表重伤二级,另有多处轻伤。报道引用了抚顺市公正司法鉴定所的伤情鉴定结果,将十处伤情详细内容尽数发表在报道正文中,增强了报道的准确性与感染力,公众情绪再次高涨。30日晚,事件得到央视新闻(@央视新闻)的关注,发文表示当地法院、检察院将加快案件审理速度,依法从重从快严惩犯罪分子,明星@马伊琍 转发了此条博文并发声,事件曝光口与舆论监督的作用得以持续扩大,大量对施虐者的声讨以及要求追责的负面情绪内容推动形成了第二轮舆论波峰。
长尾阶段:网民情绪尚未平息
在辽宁抚顺虐童事件舆情发展的整个周期中,由于多家媒体对事件的跟踪报道以及大流量个人账号的持续关注,有多次明显的舆论攀升过程。女童姥姥的发声、女童怕连累姥姥姥爷的发言、后期线上线下善款的筹集、相关医院与政府方的支持等多方位多渠道后续消息的更新使得该事件热度时有起伏形成“长尾舆论”,网络热议持续时间也从曝光的10月26日开始一直到了11月15日之后,周期拉长,影响不断绵延。
2、重点传播博主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分析,微博客类社交平台上传播“辽宁抚顺虐童”事件活跃度排名较高的重点博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以@中国新闻网 @观察者网 @新京报 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博主;二是@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普法达人张三 等自媒体大V;三是部分政府官微,如@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检察院 ,这些重点博主在该起事件传播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意见领袖持续发声形成新的传播窗口
在本次辽宁抚顺虐童事件中,网络大V@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参与了舆情发展的整个过程。在曝光之初对施虐者的痛恨、愤怒情绪表态,事件不断推进后联系女童父亲进行的事件细节沟通、组织发起的对被虐女童的社保卡捐款等活动,其账号本身粉丝基数大带来的影响力产生了示范效应,关注事件发展动向的网友与认同@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做法的网友集聚,形成了一个重要的事件舆论传播窗口,也是本次事件得以产生“长尾效应”中的关键角色之一。
媒体聚焦产生舆论监督效应
线上多家自媒体与官媒对事件的持续聚焦报道,收获了大规模的社会关注,产生了巨大的舆论监督效应。借助网络舆论的力量,线上线下联动,网络打款、线下捐赠筹集善款达两百多万,还有许多好心人自发到孩子家里送礼物献爱心,有关医院承诺减少大部分治疗费用,也推动了相关部门的回应、案件处理的进度。
部分政府官微主动发声奠定舆论基调
对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案件,政府官微理应主动发声。在辽宁抚顺虐童事件中活跃度非常高的@菏泽市牡丹区人民检察院 积极发挥舆论调节机制的作用。一方面,及时跟进事件进展、发表观点形成主导性舆论,利用话题#牡检君说法# 普及“其生母的法律制裁不低于其男友”的法律知识。另一方面,与其他政府官微互动,如@金华交警 @鹤北检察 @大庆市中级人民法院 等等,有利于事件进一步扩散至官方视线。
二、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引爆社会负面情绪
整体而言,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网民负面情感比例高达76.9%,谴责与愤怒、担忧与呼吁的舆论表达瞬间井喷;持正面情绪的网民占比18.4%,在自媒体与媒体的持续追踪下,女童后续治疗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好给网民带来一些安慰和感动;中立情感仅占比4.7%,说明在这样一起恶劣性质的父母虐童事件中,绝大部分网民无法做到置身事外无动于衷。从网民情感线性发展过程来看,负面始终占据上风,直至舆情反复阶段出现,网民正面情感表达才逐步上升,媒体以持续性追踪报道回应社会关切最终产生了较为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舆论期待向理性深入。
1、舆论谴责与愤怒
抚顺虐童事件曝光后产生的舆论倾向是非常明显的,受事件相关报道的刺激短时间内公众的负面表态十分强烈,虐待手段的残忍程度以及女童生母态度的恶劣引爆了公众的愤怒情绪,对施虐者的谴责与言语攻击成为主流、压倒性的舆论表现。新闻媒体的发声表态也多为舆论谴责,以官媒央视新闻(@央视新闻)评抚顺虐童案为例,所采用的表述为:“铁钳拔牙、针刺大腿,骇人听闻,超出基本人伦情理。普通人对陌生人尚不会如此狠毒,何况是自己的孩子?”
2、舆论持续关注
事件发酵过程中,多家媒体账号与个人账号都展现了对事件的持续关注。@梨视频 @漩涡视频 @新京报 等媒体账号,自事件伊始的同一信源报道到后续多家媒体单独采访跟进,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渠道到多个角度,接连拉动了事件的舆论发展。其中,民间力量代表@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通过直接联系被虐女童父亲,当地医院力量进行沟通慰问,舆论促进作用显著。
3、舆论担忧与呼吁
虐待儿童、虐待未成年人的新闻本就极易引起社会关注、情节恶劣甚至加害者为生父生母的案件更易收获大量的舆论情绪。近年来,类似案件的出现持续加深了公众对虐童的事件认知与情感担忧。在对施虐者进行谴责声讨,呼吁法律严惩的同时,如何避免类似惨剧的发生,本应保护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的生父生母虐童又该如何监管、施虐者是否会有后续报复的担忧也引发了公众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4、舆论期待
本次抚顺虐童事件中,案件细节逐渐爆出后公众对施虐者能否得到相应的刑罚十分关注。依法从重从快严惩虐童者,既符合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精神,又顺应大众朴素的正义感。后期公众了解女童家庭现状时,舆论期待转向了对孩子心理和身体健康的关注,各家媒体也转向了对女童救治现状、诊断治疗结果的报道。正义能否得到声张、救助事件能否善后是本次事件中的主要的舆论关注点,基本实现了从情绪喧嚣式舆论爆发到公共话题理性探讨的回归。
三、父母虐童事件舆情传播特征解析
1、父母虐童事件中的意见领袖
社会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几乎都有网络意见领袖参与其中,他们凭借自身特征在设置主导性议题、制造舆论甚至官方施压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辽宁抚顺虐童事件中@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所设置的#我们都曾经是孩子#话题阅读数达到3000万+,成为普通网民持续了解6岁女童近况的一大重要窗口。究其原因,首先媒体人身份加冕赋予意见领袖较高的影响力,@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本身拥有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其微博认证的“资深时评人”将个人身份的显性化处理,容易获得网民信任;其次关注网民意见、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比如在微博客类社交平台上公示除广大网友捐助社保卡外的捐款信息、落实6岁女童父亲的工作问题;最后注重意见表达后的不确定性,@一个有点理想的记者 还提到了6岁受虐女童“妇科由专家安排到手术室查看,目前已痊愈,无痕迹”,并根据网友建议称“关于孩子妇科的细节问题暂时屏蔽”,审慎的发声减少了舆论的过度关注对于孩子和家属可能造成的二次伤害。
2、媒体评论正面和负面效果并存
随着辽宁抚顺虐童事件舆情不断进展,官方媒体的深度报道内容也逐渐增多,而深度的评论性报道越多,对舆论产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强,但传播效果上存在或正面或负面的不确定性。法治周末发文《辽宁抚顺虐童案:该如何用法律守护孩子成长》、腾讯网《虎毒不食子,虐童何时止?》、人民日报评论《人民锐评:虐童绝非家事,保护孩子你我都应当警醒》、楚天都市报看楚天《严惩虐童者才能筑牢护童安全线》、南国都市报《如何拦住“虐童”的黑手保护少年的你?》、东方快评《家暴式虐童入刑,精准惩治“狼爸虎妈”》,这些文章围绕“虐童”主题,关注重点都集中在法律手段惩治虐童者,虽然迎合了网络上从严处置6岁女童亲妈及其男友的主流民意,但同时导致评论内容的单一化呈现。
3、社会负面效应的扩大化传播
社会热点中的负面事件很容易左右着网民负面情绪并导致一定的社会负面效应。辽宁抚顺虐童事件亲生母亲及其男友的残忍程度、亲生父亲及姥姥所给予6岁女童的亲情温暖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情感对比,复杂情感强化与社会能量齐聚造成舆情不断的扩散。其一体现在人际互动触发情绪扩音,爆料初期“这他妈还是人”“这是亲妈”的灵魂拷问触怒舆论、6岁被虐女童笑着安慰父亲之后网民表示“太让人心疼了”、被告人将被从重从快严惩的消息引发“死刑”呼吁,网民情感随着事件节点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既是网民情感的相互传染,也是网民多元心态的进一步强化。其二是诉诸情感的群体行动,富有正能量的网民群体纷纷询问“有捐款渠道吗”“可以看看他的父亲有没有适合的工作”“有捐物资地址吗”,试图在情感发泄之外化作具体行动,展现出舆论场中不可或缺的草根力量。
四、舆情总结与反思
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亲生母亲及其男友虐待事件之所以成为一起热点网络舆情,除了丧尽天良的虐待行为本身有违伦理道德、触及法律底线极易激发公众对于孩子天然的怜悯和同情外,还有舆论场上屡见不鲜的虐童事件使公众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儿童所处的社会不安全因素所带来的焦虑。在此背景之下,媒体以及自媒体在父母虐童类社会负面事件应当充分发挥责任担当,极力做到弱化公众焦虑的极化趋势,并为父母虐童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舒适与便利的舆论环境。
1、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汲取个案经验快速化解舆情风险
辽宁抚顺6岁女童被虐事件给舆论带来极大的冲击之外,也留给了我们一些有效化解虐童舆情案例的宝贵经验。线上方面,主流媒体及自媒体持续监督事件进展,兼具官方消息的准确性和网民接受的及时性,从而避免了谣言的传播扩散,网民讨论焦点始终集中在父母虐童上,未出现明显的偏移现象;线下方面,该事件被曝光后相关政府部门迅速表态,当地法院检察院将加快案件审理速度,妇联全力做好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维权服务。此外,各大医院和医生尽全力为受虐女童提供全面检查、有效治疗和绿色通道,都有利于安抚社会负面情绪。
2、借助热点加强法律宣传,对虐童者形成一定威慑力
由中国新闻周刊发起的“为何父母虐童频发”投票中,“社会对父母虐童容忍度高”这一选项被大部分网民认为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处于绝对弱势一方的孩子面对父母的虐待行为既没有能力获得外界帮助,也缺乏在舆论场上的主动爆料途径,当其家属发现异常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借助辽宁抚顺虐童事件,在普法上可以加大宣传,目前尚没有独立的虐童罪罪名,但是针对与故意杀人手段十分相似的虐待行为,如若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的,就需要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最高刑可以达到死刑。法律的惩治力度和舆论的谴责力度齐头并发方能形成一定威慑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