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
2017年是中国互联网深入发展的一年,微博、微信稳步发展,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人口已达7.51亿,网络舆论生态万花筒式的博弈发展,为公共舆情管理提出新要求。本报告对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的涉及话题、舆情热度、涉事主体、涉事地域、舆情源头、舆情周期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在传播方面的共性及特点。
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涉及时事政治、民生权益、教育舆情、公共安全、医疗卫生等话题。从整个年度上看,春夏之交的第二季度舆情热度较高,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高考成为当季舆情热度的重要推手;另外,11月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的被曝、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接连发生,故当月舆情热度也较为突出。
从这些事件的关涉主体上看,政府部门、弱势群众和学生群体占了绝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政府部门对于重大会议的宣传力度加大,正面声音有效占领舆论场。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为舆情高发区,另外国际热点事件也被国内网民较多关注。微博依然是舆情发源的第一平台,个人用户通过微博爆料发声仍为主流形式,媒体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也不容小觑。2017年大部分舆论热点事件发酵周期与活跃周期持续时间普遍较短,这也为舆情应对提出“更快”“更准”的新要求。
由上图可知,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主要涉及时事政治、民生权益、教育舆情、公共安全等话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时事政治。从全国两会召开、“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举行,到十九大的召开,在一些具有政治意义的议题上,政府获得了压倒性的舆论影响,同时这也表明即使在全民娱乐的时代,国民饱含家国情怀,对时政话题依然有强烈的关注度。另外,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增强,网民“大国心态”逐渐成型,国外的政治事件如朴槿惠被弹劾下台、津巴布韦陷军事“政变”也引发了网民热议。
二、民生权益。2017年网络热点舆情大多围绕与普通人利益攸关的民生问题展开,如全国多地现脚臭盐、北京拟推共有产权住房、河北男子吐槽医院食堂难吃被拘等,该类事件体现了:一则是民众权益意识的日渐增强,二则显示在大麦克风时代下,民众维权渠道更加便捷,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强烈,易形成热点话题。
三、教育舆情。学生人群是舆情事件高发的群体,涉及到幼儿安全问题、校园暴力等教育舆情往往牵动公众的心。如2017年接连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和携程亲子园事件引起舆论哗然,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及保护弱势群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此外,一年一度的高考,也成为舆论的重要聚焦点。
四、公共安全。公共安全领域依旧是舆情高压区。拥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和秩序是公众的渴望,一旦公共安全事故发生,易导致集体焦虑,引发网民热议。江苏常熟民房纵火案、北京“11·18”大兴西红门火灾、宁波“11·26”爆炸案均牵动了民众的敏感神经,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公共安全管理的诉求也进一步增加。
由上图可知,2017年每月舆论热点事件大体在10起上下波动,相关话题热点事件的分布情况呈以下特点:1.时事政治类事件在每月分布较为平均,在全国性政治会议召开期间,网民往往会聚焦民生权益的保障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2.教育事件的频发与在校学习时间基本一致,尤其在高考期间,公众对教育类舆情更为关注,此外,7月份发生教育舆情事件也相对较多,主要为:李文星事件(反射大学生求职问题)、深圳在港失联女大学生涉盗窃被捕、四川“格斗孤儿”引热议。
舆情事件的热度指数反映了舆论关注的聚焦程度与舆论压力情况,主要与事件相关媒体报道量、网民讨论量、平台传播广度等要素有关。以下为热度指数排名前20的舆论热点事件和每月舆情总热度变化情况: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2017年每月舆情热度分布较为分散,第二季度(4-6月)舆情总热度较高,4月的“首艘国产航母下水”“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5月的勒索病毒席卷全球、马克龙当选法国总统、“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6月的2017年全国高考、杭州保姆纵火案、江苏丰县幼儿园爆炸案等事件成为影响当月舆情热度的重要事件,此外,第二季度处于春夏之交,季节的交替容易影响社会情绪的变化,使得相关事件舆情热度增加。值得注意的是,11月舆情热度也明显突出,主要涉及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访华等热点事件的发生。
从涉事主体上来看,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的涉事主体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弱势群体和学生群体。2017年,民众仍然对重大政治活动持续关注,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两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7金砖峰会等。其次,民生权益及政策法规也是民众关注的焦点,中央设立雄安新区、北京拟推共有产权住房、“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等。政府部门作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以及政策法律的制定者,自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官方媒体运用多媒体报道形式,对相关会议及政策发布进行积极传播与解读,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信心”。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两会关注度明显高于往年,且网民情感主要以正面为主,整体呈现“积极关注”“理性建言”的舆论氛围。
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17年,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南京南站猥亵女童案、北京“11·18”大兴西红门火灾等事件一经曝出立刻引起网民热议。随着网民生活水平和维权意识的提高,合法保护、道德尊重、人文关怀等字眼逐渐成为舆论聚焦点。网民认为相关法律法规急需完善,法律应起到维护社会秩序、捍卫公平公正的作用。
2017年学生群体舆情事件频发,其中校园安全事故占有较大比重,这也使得学校频频成为事件的责任方。在2017年涉及学生群体舆情事件中,学校作为责任方在回应与应对方面明显缺乏经验与方法,时常导致舆论的不可控。比如,在四川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中,因为对学生意外死亡原因没有进行及时的说明与举证,导致谣言四起,使一起自杀事件移花接木为“官二代”校园暴力事件,对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
从地域分布上看,在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中,国际热点事件也成为舆论关注的重要组成,占比达21%,其中发生在美国的舆论热点事件最多,比如美国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拉斯维加斯枪击案、美联航强制亚裔乘客下机等。
由上图可知,国内舆情高发地点以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为主,其中北京发生的舆论热点事件的数量最多。主要原因在于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居民政治敏感性高、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聚集的各地人才,在各类文化汇集下容易产生矛盾与摩擦。其次是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随着其经济实力、产业能力越来越强,外来人口逐步增多,网民基数加大,并对社会性公共事务有较高的热情,因此加剧社会矛盾与舆情事件曝光几率,使得该区域舆情发生数量较为突出,舆情压力大。此外,位于中部地区的四川在2017年发生的舆论热点事件也相对较多,除“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外,该辖区内接连发生“四川攀枝花书记和市长遭枪击”“四川泸县中学生死亡”“四川‘格斗孤儿’”等事件,暴露出个别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与舆情预警及处置方面的短板。
从上图可知,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发生的范围集中在一线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主要原因包括这些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密集、素质层次不齐,促使社会各类矛盾不断加剧,加上媒体相对发达,网民基数庞大并对时政热点事件关注度高。而区县级及以下级别地区占比居于第二,舆情在级别上出现明显的“下沉”趋势,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四川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等,均暴露出区县级政府单位舆情处置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此外,港澳台的舆论事件主要为香港毕业生“不尊重国歌事件”、内地女生怒撕“港独”海报等,舆论对此表现出较为高涨的爱国热情。
通过分析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的舆情源头,可以看出主要来自微博、新闻网站、电视媒体、微信、政府官网等传播平台。排在前三的分别是微博、新闻网站、电视媒体。
微博成为舆论热点事件主要的传播源头,主要分为个人爆料、媒体官微报道、企业账号播报及政务微博发布消息。互联网的深化发展带来了网民话语权的扩大,微博平台以其公开性、便捷性特点及庞大的用户群体,在2017年依然位居舆情发源的第一平台。个人用户通过微博账号进行爆料或发声依然是主流形式,例如,北京电影学院性侵事件、北京延庆二中学生受辱事件、游客在丽江一餐厅就餐遭殴等维权事件都是个人率先通过微博平台曝光,随后引发舆论动荡。
新闻网站、电视媒体,分别位居舆情源头的第二、三位,媒体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引领作用依然不容小觑。相较个人爆料,媒体报道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专业性与权威性,例如,在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中,就是由《南方周末》最早在其官网上发布相关调查报道,遂引发舆论聚集。可以说新闻网站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以往纸质媒体在新闻时效性上的不足。而诸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央视315晚会、2017金砖峰会等高层领导会议及非突发性事件,一般都会通过电视媒体率先报道。
另外,其他平台包括境外社交网站、直播以及知乎。诸如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在美失踪、美联航强制亚裔乘客下机等事发地在国外的事件,往往会通过境外社交网站率先曝光。直播作为一种零时差的传播平台,可以带动看客实时参与。而在“电竞选手直播打女友事件”中,本身表演性质的直播,却因主角的“放飞自我”,转变成了一个新闻直播。
舆情周期是指舆论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即舆论热点事件在网络中发酵、活跃、消亡的过程,其受到事件属性、信息畅通、官方回应、民众心理、传播渠道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的生命周期,可得知事件发酵周期与活跃周期普遍较短,具体情况如下:
由上图可知,59.3%的舆情事件在1-5天发酵期内,舆情表达频率基本上呈动态上升趋势,如:江西学生举报学校被劝退、共享单车惹争议、韩美开始部署“萨德”系统等。33.3%的舆情事件在被报道或曝出后的当天,便迅速扩散,继而引爆舆论,如:上海民警绊摔抱娃女子、北京“11·18”大兴西红门火灾等。在这些区间内,舆情事件表达频率迅速上升,给舆情危机治理留有的反应时间很短,这类网络舆情因其发展速度过快,往往导致舆情事件迅速进入活跃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与舆情事件本身的事件性质、关涉群体、敏感程度有密切关联,跟民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往往更易在短时间内造成舆情的聚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主流媒体的及时介入与传播。
发酵周期在6-10天和11-15天区间内的舆情事件各占2.8%,1.8%的舆情事件发酵周期在15天以上,如:全国多地现脚臭盐、山东聊城辱母杀人案、麦当劳(中国)更名为金拱门等;在这些区间内舆情事件表达频率上升得比较缓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最开始报道事件的媒体影响力不高,主流网络媒体、名人、大V等意见领袖介入时间晚;二、舆情危机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舆情事情初发未能引发网民讨论热度,那么舆情事件的发酵期也将持续延长。
由上图可知,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的活跃周期基本在1周以内,活跃周期处于1-3天的事件较多,比如中国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南昌希望言语康复语训中心虐待聋哑儿童等,均在舆情爆发后呈现快速回落现象。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我国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参差不齐,部分网民的公民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发展有限,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从而影响了网民关注点和关注持续性的选取;二是在网络中不管是何种性质的网络舆情事件都容易受到其他网络事情的影响,网络世界中时刻都有不计其数的舆论客体出现,网络舆情事件传播迅速,新旧变更频繁,因此舆情事件活跃周期在这种快速更新中呈现越来越短暂的特性。
少部分事件活跃期则较长,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印洞朗对峙事件、韩美开始部署“萨德”系统等事件自发生后活跃期将近一个月。其主要原因除事件本身的持续性外,新华网、人民网、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跟进报道,也使得事件影响力更大、影响范围更广。除此之外,事件的持续调查、情节反转等因素的计入也将导致活跃周期延长,代表事件如:北大女硕士章莹颖在美失踪、深圳在港失联女大学生涉盗窃被捕。
2017年,互联网发展进入新时代,技术的更新换代、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活跃度的持续上升带来舆情生态的日益复杂,也催生相关监管制度与措施不断完善升级。纵观全年舆论热点事件,可将其传播特点总结如下:
1.时事政治类舆情成为焦点,“娱乐至死”被频频反思。十九大、全国两会、雄安新区的建立等时政类事件替代民生权益成为2017年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科技科研类舆情事件也逐步进入公众视野,舆论频频反思对娱乐性新闻及艺人明星的过度追捧。
2.每月热度分布较为分散,第二季度舆情热度较高。热度的分散性同时代表舆情压力的分散性,平滑的每月热度变化曲线表明当前社会尚处于稳定运行状态,而季节的交替容易带来社会情绪的极端化,故处于春夏之交的第二季度舆情热度相对较高。
3.网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正面声音有效占领舆论场。政府部门作为重要涉事主体,在重大政治活动中,积极运用媒体多元化宣传手段,让正面声音有效占领舆论场。
4.网民不安全感助推舆情发展,“共情效应”催生焦虑情绪。弱势群体相关舆情更容易引爆讨论高峰,网民“推己及人”的不安全感,使得“共情效应”屡屡发生作用,社会焦虑情绪小范围蔓延。
5.舆情发生区域向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全国范围内区县级及其以下地区舆情压力普遍较大。地区经济及政治地位基本决定舆论的聚焦程度,而行政级别较低的地区往往因为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及舆情应对能力有限,容易在危机事件处置中丧失主动权。
6.国际热点屡被提及,海内外舆情产生共振。相比2016年,更多国际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其中不乏中国公民失联、被劫等负面事件,由此推动涉外、涉军舆情压力上升,同时显示出网民“大国心态”逐渐成型,爱国热情进一步凝聚。
7.微博平台仍为爆料重点,媒体作用不容忽视。鉴于平台的开放性、即时性与庞大的用户规模,微博平台仍为舆情信息的第一发源地,个人用户通过微博进行爆料仍为主流形式,但主流媒体第一时间通过网站、电视等媒体发布舆情信息也成为舆情源头的主要组成部分。
8.舆情发酵周期与活跃周期持续时间普遍较短。伴随网民数量的增多,舆情话题日新月异,舆论热点事件往往“来的快,去的也快”,而1-3天内的事件发酵期也为舆情处置划出时间警戒线。
从2017年社会热点事件传播特点及规律上看,可预测2018年舆论形势为:
1.时政类及民生类话题仍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着民智提升与不断的舆论反思,在2018年,除悠关人民切身利益的民生类话题外,时政类等话题也将继续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2.舆情压力持续弱化,第二季度仍是重点监测时段。2018年,国家互联网监管力度与水平将继续提升,在应对危机事件或重大会议或政策宣传时,将更加游刃有余,社会舆情压力将持续弱化。季节交替时期易产生情绪波动,故2018第二季度可能为舆情监测的重点时段。
3.政府部门及基层群众仍然是舆论热点事件的主要涉事主体。当前社会正处于二元结构向多元结构的转型期,这种断裂性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官民关系仍然为接下来舆论热点事件的重要主题之一。
4.东部地区仍为舆情高发地,全国范围内区县级地区舆情压力将有所减缓。鉴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对舆情热度的重要关联性,东部地区在未来一年仍可能频繁成为热点舆论事件的发生地,而伴随区县级政府单位管理水平的提升,及舆情管理意识的觉醒,区县级舆情压力也将在一定程度减缓。
5.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的作用将愈加明显,隐性舆情成为治理重点。随着融媒体时代的不断深化,2018年主流媒体将依托自身专业性与报道的独家性在两位一端等多媒体平台站稳脚跟,舆论引领作用将更明显、更有效。而在正面声音占据主流时,如何应对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等较为封闭性渠道的隐性舆情也成为国家网络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
6.舆情发酵周期及活跃周期将进一步缩短,舆情处置的时效性将经受更大考验。2018年,互联网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公众对互联网的应用将更频繁、更彻底,信息量的爆炸式增涨,将使得公众对舆论热点事件的关注呈短期性与有限性,使得舆情酝酿周期及活跃周期进一步缩短,这也给有关方面在进行舆情应对与处置时,在时效性与针对性的把握上提出新要求。
版权归蚁坊软件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8年1月22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