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东北警察 《真相》 约架 毒贩 金燕龙 东北硬核风
(图片来自“燃新闻”,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2019年1月28日,黑龙江新闻法治频道《真相》节目播出了一则黑龙江省垦区红兴隆公安分局缉毒大队破获一起毒品案件的新闻。当日晚8时25分,知名媒体账号@头条新闻对上述新闻进行转发,并称:“东北警员故意电话激怒疑犯,在约架地点将其抓获”。博文一经发出,戏剧性的破案方式立即引起舆论高度关注,相关舆情量于1月29日达到顶峰。
1月28日,黑龙江新闻法治频道《真相》曝出红兴隆公安分局缉毒大队约架毒贩并将其抓获的消息。当日晚间,@头条新闻、@观察者网、@新京报等知名媒体账号相继对上述新闻进行转发和评述,“故意电话激怒疑犯,在约架地点将其抓获”等词吸引了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从而促使了舆情量迅速上升。1月29日,“光明网”“观察者网”“中华网”等主流媒体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报道,@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账号对这一事件进行再次转发引起网民讨论,带动了@王小山、@卢恒宇、@柳三便等专栏作家、编剧对此事件的参与评论,促使舆情量达到最高峰,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事件的搞笑性与娱乐性。之后,由于并未有新的信息被曝出,舆情量呈回落趋势。
媒体报道主要以传播该事件为主,但侧重点略有不同,有的注重描述事发情节,有的则侧重事件的“欢乐性”。少部分媒体则关注警察的“机智”,并表示为新时代警察点赞。
焦点1:警察故意激怒嫌犯
“广州日报”“中华网”等主流媒体纷纷以《东北警察日常:警员故意电话激怒疑犯,在约架地点将其抓获》《警察电话激怒嫌犯:“约架嫌疑人”成功将其抓获》为标题,发文报道称:黑龙江某缉毒大队在只掌握嫌疑人电话号码的情况下,本想通过假装打错电话的方式套点信息,结果嫌疑人那暴脾气,在电话那头叫嚣:“我骂你呢,咋的!不服来建行,谁也别躲”,然后真的就在建行门口被抓了……
焦点2:欢乐的抓捕案件
《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以《欢乐远超春晚小品:硬核东北警察约架抓获嫌疑人》《“约架”嫌疑人 东北警察这硬核操作,网友笑翻了》为标题,发文报道称:1月28日晚一条东北警察“约架嫌疑人”并成功将其抓获的视频风靡网络,成为了网友们的欢乐源泉。
焦点3:为新时代的警察点赞
“财经365”“妆点网”等企业媒体以《警察约架抓嫌疑人:为新时代的警察点赞》《警察电话激怒嫌犯怎么回事 聪明的一招成功将对方抓获》为标题发文报道称:警察约架看似不靠谱,但其实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手段是不重要的,只要在合法的情况下,变化思路,成功将犯罪分子抓获,就是最好的结果。为我们东北警察点赞,为他们的高智商点赞,将生活中的情景用来对付犯罪分子,活学活用,不按套路出牌,不死板固守成规,相信国家在这些警察们的保护下会更加安宁,犯罪分子也将无处可藏。
由于嫌犯自投罗网的搞笑行为让众多网民忍俊不禁,故网民言论主要以传播该事件从而进行调侃为主,少部分网民也表达了为办案警察点赞、质疑警方钓鱼执法、质疑视频真实性等其他观点。
观点1:2019最爆笑新闻
观点2:点赞警察机智手段
部分网民称赞办案警察十分机智,认为警察此次约架,“程序上没毛病”,巧妙地“利用了罪犯的心理缺陷”,为这样的侦查手段点赞,@平安武汉也顺势发声称“警队从来都不缺机智警察”。
观点3:质疑警察“钓鱼执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大量调侃性言论之下,也存在少部分网民认为这一抓捕过程存在“钓鱼执法”嫌疑。其主要观点包括:1.警察年底冲业绩;2.东北警察的所谓“黑”历史加剧了这一嫌疑;3.警察这一行为构成了电话诈骗等。
观点4:质疑网传视频真实性
此外,一小部分网民就视频是否真实存有质疑。其主要观点包括:1.视频是否为后续补拍;2.审讯过程是否过于顺利;3.为何不利用手机定位抓捕疑犯等。
1.搞笑特质引热转,地域印象再加深
1月28日,黑龙江新闻法治频道的这则新闻引爆舆论。因事件颇为诙谐、搞笑,与常见的警察抓捕嫌疑犯方式大为不同,在注重眼球化、娱乐化、分享性的社交平台中传播甚广,大量“哈哈哈哈”“笑死了”“给跪了”等表达欢乐、震惊等情绪的短语成为热门转评。另外,亦有较多涉及事发地——东北,地域文化的讨论,包括对东北人性格、语言、行为方式的评价,甚至有人对“东北人”进行负面标签化定义,如“东北人爱打架”“东北人脾气暴躁”“东北人都是黑社会”等。总之,因案情的与众不同,大众对该事件的聚焦点主要集中于娱乐范畴,使其成为了社交领域类似于段子一样的存在。而其中掺杂的地域标签也使得部分人群对东北的固有印象进一步加深。
2.机智形象传坊间,主流之下存忧虑
欢笑声中,部分媒体与网民对警察办案手段予以“机智”评价,一定程度上,使得警察群体在舆论场中的形象更为鲜活,但在主流声音之下,一些质疑声音也同样值得关注,比如,有网民称该事件中,办案警察有钓鱼执法嫌疑,尽管该质疑说服力明显不足,但也确实反映了部分网民对类似专有名词的认知不足,此种认知错位一旦被有心者利用,进而大肆传播,或将对警务人员的形象造成损伤。
而针对有网民提出的“视频中好几个缉毒警察没打马赛克”问题,也值得有关方面重视。实际上很多犯罪分子的反侦查能力非常强,虽然此类公开视频能显示出警察的机智,但却有可能对警察日后工作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3.警务新闻要谨慎,善用媒体方为宜
伴随自媒体的发展壮大,警务新闻的发布主体、传播主体越来越呈现多元化、低门槛趋势,而在当前社会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公众往往更关注,或者说,更愿意接收警察的负面信息,“即使是正面事件,也可能被人们暴力解码,解构出与传播本意完全相反的意义来,形成社会情绪的反向”,这也是为何“钓鱼执法”“暴力执法”“执法不公”等涉警负面舆情频频成为热点话题的重要原因。
也因此,官方及主流媒体在立于信息源头、权威位置对警务新闻进行发布与传播时,便更要小心谨慎。一方面,提高警务人员执法透明度,让警务人员合理合规接受记者采访报道,固然有利于警务人员的形象塑造,还兼具普法功能。另一方面,主流媒体也应当注意区分警务新闻与普通新闻的不同。比如,在对与案件侦破相关的新闻进行报道时,应当聚焦于警方掌握的详实材料及各类证据,或者民众反映等,而不应只片面的关注嫌疑人抓捕归案这一娱乐性情节,此外相关信息是否适宜公开也应注意仔细核实。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eefung.com负责人:张明)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9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