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新华网)
若干年后,珠峰会不会成为新的“打卡胜地”?
今年5月份以来,有关登顶珠峰的话题逐渐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起来,印象中高大挺拔的世界第一峰变得不再那么神秘,留下越来越多的人类足迹,以致...拥堵了!是的,每年旺季(4月-5月)白雪皑皑的珠峰都吸引了上百人前来挑战,造成“塞车”悲剧。本文通过梳理近一周社交媒体上“攀登珠峰”热门话题,分析网民如何看待这一火热现象?
越来越拥挤的珠峰:
目前,攀登珠峰有两条传统的登顶线路,一条是位于尼泊尔一侧的南坡线路,于1953年完成首登;而另一条是位于西藏一侧的北坡线路,于1960年完成首登。在分析话题热度前,我们先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一下攀登珠峰究竟有多火爆?
根据尼泊尔旅游局和西藏自治区体育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攀登珠峰项目接待人数较2016年均有上升,2018年受天气问题影响人数有些许下滑,2019年人数有所增长。2019年来藏攀登珠峰人数为154人,其中外籍登山者142人、国内登山者12人,再加上尼泊尔籍夏尔巴高山协作人员208人,共计362人。外籍登山者在攀登珠峰项目中仍是主力,但国内登山者人数较往年也有所增加。
“百人登珠峰致拥堵”引出一系列话题:
通过舆情监测工具鹰击早发现对近期珠峰话题热度进行追踪分析,5月25日-26日,攀登珠峰话题讨论热度达到峰值,舆情源头来自于头条新闻等媒体发布的#百人排队登珠峰,拥堵致多人死亡#话题,网友调侃“珠峰上什么时候这么热闹了?”
话题1:攀登珠峰因拥堵致死?
据新闻报道,在登顶过程中,因为排队时间长,消耗体力较大,而高寒高冷的环境加上氧气不足,造成后续登山人员死亡。
高处不胜寒的“珠峰拥堵”事件迅速吸引了网民眼球,除了话题新颖以外,也离不开各大媒体报道促使事件进一步传播。对重点博主进行分析可知,每日经济新闻、中国经营报等官方报道吸引了诸多网友进行互动,普通博主言论占比72.5%。而以@D姑娘早安 为代表的自媒体旅游博主,凭借自身影响力对此发表言论,同样聚集了一批忠实粉丝的互动,名人博主占比为12.2%。
话题2:珠峰攀登成本讨论;
登一次珠峰代价有多大?每登一米都是“钱”!
21世纪经济网算了一笔“珠峰经济账”,想要攀登上珠峰,除了自身过硬的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高科技装备和团队向导,为了保住小命可能动用到额外氧气瓶,直升机救援等。一系列流程下来,登顶珠峰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花费至少在46万以上,让网友感叹,还真是有钱人喜欢的刺激方式!
据相关数据表明,人类攀登珠峰死亡概率达到14.8%,万一发生意外行为,上去不容易,“下来”也不容易!珠峰向导表示运送珠峰遗体价格高达48万,代价非常高!
话题3:攀登珠峰意义何在?
围绕“珠峰攀登是否有意义?”网友展开讨论,对于登山者来说,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是一种荣誉,是一段朝圣之路。而站在网民的角度,看待事件观念更多元化,质疑声更盛。
1、不值得,生命更珍贵!
对网民看待攀登珠峰的言论进行聚类分析,负面情绪占比达到57.3%,部分网民对拿生命冒险上珠峰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抛却社会责任,只为了征服自然,主观认为这是一次不值得的旅程。
@不华的坚硬:我不知道攀登那个对你有什么重大意义,我只知道生命只有一次!
@牛哞在线:这项运动没意义。登上珠峰,只能证明你幸运和敢冒险,不代表什么;不登珠峰,可以从事很多比登珠峰更有意义更体现勇敢精神的事业,比如竞技比赛,比如扶危救困,比如做对人类进步有帮助的事,多了去了!还有,大自然是不可能征服的,只能敬畏和尊重。
@谈冰言雪: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因为登峰顶,二者皆不保。为逝去的生命惋惜!
2、致敬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
针对网民偏激言论“登珠峰是花钱找死”的观点,曾登上珠峰的资深探险家金飞豹称,这是登山者的最高荣誉,站在登山者的角度,这样的冒险更令人心潮澎湃。对此,有网民认为生命的意义广阔,对挑战自我的冒险家持有致敬态度,网民正面情绪占比达到25.1%。
@明粤照潘达:尊重人家的梦想,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是有意义的人生!
@顺势而为乘势而动: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少钱、有多高的职位,他们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虽死而无憾。致敬勇士。
@一个很可爱的t: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完成梦想,致敬!
3、其他;
曾有报道称,珠峰成世界最高垃圾场,半个月清理了3吨垃圾,部分网友则从攀登者对珠峰环境造成的影响、社会资源等角度发表个人言论:
@你的星河:怎样都好,不要浪费人力去救你就好。
@持刀少年小囧西:你们要不要命我不关心,拜托不要污染珠峰的生态~
@话题终结者二二:去玩挺好的,就是人多了注意爱护环境和安全。
你如何看待珠峰拥堵现象呢?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