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上海88岁老人在妻子去世后一直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意外猝死后,独居老人成了“争抢”对象。老人称“小区里的老太婆都想住进来捞钱,亲戚让我早点写遗嘱。”然而老人却把价值300多万的房送给一位非亲非故的水果摊摊主。随后,#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引发舆论热议,一场围绕老人做法是否合理、水果摊主的热心举动以及孤寡老人养老问题的讨论就此展开。
网络舆论的扩散呈聚集、爆发性特点
网络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排除了距离,空间所带来的不便,与此同时信息的传播和交互更为广泛,这也造成了话语行使权的低廉和低门槛性。而微博客类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实时快速,收发方式多样化,传播信息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传播特性,使得新闻的传播更加便捷、迅速。媒体的集中报道让更多网民汇聚到议题之下参与传播和讨论,进一步扩大了事件的传播范围,促使网络热度不断攀升,使得舆论的扩散呈现出聚集和爆发性的特点。根据舆情监测软件对#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进行数据分析,事件大范围传播和热议主要集中在18日10时左右,呈现了这一特性。
意见领袖的作用和群体极化现象
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互动可能,对于某些问题,公众的意见在一开始并不一致,相对一致的舆论形成需要一定的机制。人们在网格中的心理会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关系的影响以及群体氛围的影响,让原本千差万别的意见逐渐趋向一致,使得网络空间形成主流意见,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
一是在群体中某些特定的他者对某个个体产生的影响,比如意见领袖,在#老人将300万房产送给水果摊主#中主要是新闻媒体及官方认证帐号以及网络达人。
二是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整体氛围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比如从众心理等。网友评论从一开始对此事当中的老人、水果摊主表示质疑,感动于双方的做法、批判老人亲戚的冷漠逐渐演化为对这组没有血缘的家人表达认同、祝福,进而关注和深度思考孤独老人养老问题。
前期:质疑、感动、批判为主旋律
在人们的固有思维认知当中,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理念让大多数人在选择遗产、房产的赠送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带有血缘关系的家人或者亲戚,而在此事中,在老人有亲戚的情况之下还选择赠送给陌生人,打破了人们以往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以较为特别的话题点吸引舆论关注。
另外,作为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水果摊主的热心帮忙对比老人亲戚的贪婪、冷漠,强烈的冲击也吸引了网友加入到对此事的讨论和对老人亲戚的批判之中。
在这件事件当中,最受人瞩目的要属300万房产了。而舆论所争议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此,有网友提出质疑,如果不是为了这300万,那水果摊主还会如此热情对待老人吗?但是大多数声音认为,水果摊主的热心做法,能够获赠老人的房产也是合情合理,理所当然的事情。房产属于老人,他就有权利做出处置,他人无权干涉。
舆论的主旋律认为,故事主要以老人为视角,用老人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前因后果,比起其他人的叙述更为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而网友也从中能够体会老人的无奈、坚定,思路清晰,表达明确,对于此事的可信程度等都向公众传达出老人的决定是他自我真实想法的发达。
后期:祝福与思考的融合
好人有好报,互相成全了对方,老先生在时间尽头得到了温暖与爱,满足老人内心的情感需求,这种类似于天伦之乐的情感,是房产与存款无法提供的,而水果摊主一家用爱换来了一家的庇护之所,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组成新的幸福家庭,令人感动。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众人对于孤独老人养老问题的深度思考:老人尚且有房产和存款,但是对于没有经济依靠的单身老人又该如何幸福的安享晚年呢?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