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姚策事件;错换人生28年案真相;医院抱错婴儿;不予立案;割肝救子;事实反转;阴谋论;蹭流量;舆论对立;网暴;舆论情绪;舆情想象
图源网络:2020年6月15日,错换人生28年的两家人齐聚上海,为姚策、郭威庆生。
事件简介:2020年2月,28岁的江西九江青年姚策被查出患有肝癌,母亲许敏欲“割肝救子”却发现儿子并非亲生。经过多番求证,许敏、姚师兵夫妇才发现姚策的生母为河南郑州的杜新枝。而杜新枝、郭希宽夫妇的儿子郭威才是他们的亲生儿子。河南开封某医院“抱错婴儿”事件由此进入公众视野。2020年4月,许敏一家与杜新枝一家在九江见面,姚策、郭威分别与亲生父母相认。原本以为随着认亲成功,可以集结两家力量共同为姚策治病。但没有想到,受到舆论裹挟的姚策与养母之间,关系变得愈发复杂。时隔一年,在经历向涉事医院维权、众筹被列黑名单等一系列操作后,许敏律师直播透露“错换人生28年”该起事件非人为不可完成,剧情继而上演了从“错换”到“偷换”的“大反转”。伴随着各种疑虑和问题频频爆出,舆论矛头直指姚策本人以及其生母。2021年3月23日,姚策因肝癌晚期救治无效去世,其养父母没能见到最后一面,许敏又陷入舆论风口浪尖。4月21日,河南开封鼓楼警方发布通告,公布“错换人生28年案”调查结果。针对姚策养母许某控告郭某宽、杜某枝夫妇等人涉嫌刑事犯罪问题,警方不予立案。随后,姚策妻子熊磊表示认可结论并回应各种质疑,称丈夫是看新闻才知道自己不是许敏亲生,许敏夫妇背地里做了DNA检测,“割肝救子”一事也不存在。
研究概述:兜兜转转,因“割肝救子”的感人故事而发酵起来的至今已有1年多的“错换人生28年”事件再被爆出根本不存在,舆论风波仍未落幕。实际上,在这期间,每当该案产生最新进展,都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引发一阵热议。特别是在主角姚策去世之后,围绕其生母杜新枝当年是“错换”还是“偷换”,舆论始终充满着真相难寻主导下的各种争议;围绕姚策疑过度筹款被平台拉黑,舆论用客观合理正义的想象掩盖了“审判式”介入的动机;围绕其养母许敏与妻子熊磊之间因房产归属而产生的法律纠纷,舆论在网络暴力倾向中越来越展现出对立与失焦。对于“错换人生28年”这一起伦理悲剧而言,姚家、郭家一举一动无不全方位陷入舆论讨论阵地,这不但造就了蹭流量、事实臆测、情绪至上、道德绑架等舆论乱象,同时还模糊了公共话题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让当事者背负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落在“错换”与“偷换”的刑事纠纷、姚策筹款的质疑波澜、姚策九江房产归属争议、“割肝救子”究竟是否存在的反转等一系列相关事件所集中呈现出的舆情热度、舆论情绪以及媒体引导方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分析个中传播乱象产生的缘由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挑战。最后,批判性反思“错换人生28年”事件舆情该如何走向平息,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
一、错换人生28年事件舆情生成和演化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针对2021年2月1日以来“错换人生28年事件”舆情热度趋势分析可见,网络讨论基本上呈现持续在线的状态,且几乎伴随着事件的每一次进展,舆情热度都会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峰值,截至4月26日,舆情热度峰值共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峰值(2月8日):在姚策及其亲生父母不服一审判决对医院提起上诉之后,“错换人生28年案”二审宣判,赔偿款较76万余元增加至100.2万余元。红星新闻、河南新闻广播、人民法院报等媒体对最新结果进行了报道,网民观点在“姚策不值得同情”与“可怜养母”之间拉锯,推动小范围的舆情热度峰值形成。总的来说,这一偏向弱者一方的判决所引发的舆情峰值是相对最低的一次。
第二次峰值(2月26日):从2月23日开始,有关姚策被曝被水滴筹列入“黑名单”、“姚策生父母杜新枝夫妇故意错抱孩子”以及“两个错换家庭的房产归属”等多个话题同时被新京报、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再加上当事人姚策、姚策生父、养母许敏频频出面回应,舆情热度迅速被拉升,经过3天时间的酝酿期到达第二次舆情峰值。愈发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舆论站队现象更加明显,这一时期“批判杜新枝偷换孩子”“指责姚策”成为主流态度。
第三次峰值(3月23日):经新京报报道,从错换人生28年当事人姚策妻子熊磊处获悉,3月23日,患癌青年姚策在北京某医院去世。#错换人生当事人姚策去世#、#养母称未见到姚策最后一面#、#姚策养母悲伤过度卧床不起#等多个话题随即产生巨大的舆论合力,于当天就促使本次舆情热度到达最高值。与此同时,“故意向许敏隐瞒姚策去世的消息”“熊磊杜新枝出售死亡消息首发权”等网络谣言不断发酵。
第四次峰值(4月21日):在姚策去世前夕,养母许敏报案称郭某宽、杜某枝夫妇及医护人员郑某、郭某志故意换子涉嫌刑事犯罪。4月21日,河南警方通报对“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的“换子涉嫌刑事犯罪”的警情决定不予立案。错换人生28年事件第四次被推到舆情峰值,与前三次所不同的是,经过伪造许敏录音被疯传、许敏起诉熊磊索要房产、熊磊“反击”割肝救子是假等后续进展传播,本次舆情峰值回落速度比较缓慢,网民关注度居高不下。
二、错换人生28年事件网络舆论聚焦
备受瞩目的错换人生28年事件之所以能够长期霸屏于网络舆论场,首先与事件本身猎奇性、新鲜性的特质有关,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发表观点、看法,作为舆论制造主体,受到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造成非理性舆论泛滥于社交网络平台;其次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发酵过程充满着伦理道德、戏剧性反转与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这些“爆款元素”成为媒体流量至上的新追求,以至于在建构与引导的有效性方面表现地并不明显。
1、网民舆论倾向性
整体而言,错换人生28年事件网民负面情感占比达到61%;其次是中立态度,占比20%;正面情感占比最低,为19%。从网民情感历时性发展过程来看,除第一次峰值时期“错换人生28年案二审宣判”以正面情感为主外,负面情感几乎始终占据上风。这一外在的情感变化与网民舆论争议、舆论想象以及网络暴力的倾向性表现息息相关。
“错换”与“偷换”主导下的网民争议
在姚策养母许敏的律师明确表示“可以将错换人生28年改为偷换人生28年”之后,只因助产护士是姚策生父的堂妹而认为是姚策生母一家主导偷换孩子而使该案陷入了阴谋论的漩涡,这也直接否定了姚策以及其亲生父母状告医院的正当性,并导致后来即便河南警方针对“换子涉嫌刑事犯罪”作出不予立案的决定,网民依旧不买账。
舆论想象和“审判式”介入
对当事者来说,错换人生28年事件酿成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大部分网民基于朴素情感,站在旁观者道德至上的视角展开合理正义的舆论想象掩盖了“审判式”介入的事实。比如姚策养母许敏,网民几乎是从一边倒的同情转向了颇有微词的保留态度;在姚策房产归属问题上,网民也是在支持姚策妻子熊磊还是站在养母一方摇摆不定。
网络暴力导致舆论对立与失焦
从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发酵至今,姚策、妻子熊磊、亲生母亲杜新枝甚至儿子姚楷都没有逃过网暴的狂欢,社交网络平台上到处充斥着非理性判断的评论话语,讽刺杜新枝“把人家一家吸血殆尽了,你们开始露出尾巴了哈”、熊磊“把钱和房子还给人家再来卖惨”、姚楷“我孩子要在那个幼儿园肯定让她绕着走”等等,网民类似情绪化宣泄表达造成舆论对立和失焦。
2、媒体建构与引导
通过以上传播平台分析可见,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看点快报、微信公众号在报道“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上占据着较大体量,成为向公众传播扩散相关信息的舆论场主体。
梳理舆情发酵时间线及报道内容,主流媒体在建构文本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关注事件进展,即姚策状告院方的宣判、姚策陷入诈捐风波、姚策去世、养母起诉姚策妻子等的持续性追踪报道,如中国新闻周刊《“错换人生28年”姚策养母起诉索要房产,律师:房子恐难拿回》一文表达了许敏寻找真相和要回房产两大诉求。二是关注法理分析,即将错换人生28年事件置于法律层面推动继续启动问责程序,新华社评错换人生28年案,把调查进行到底,还原事实真相;白岩松表示,人走了,追责与探讨真相不能就此停止;半月谈表示“调查不应止步于‘不予立案’”。三是关注谣传积极辟谣,即用当事人回应粉碎不实信息的传播,如《郭威否认“杜新枝搬到江西”:杜妈还在驻马店,传闻莫名其妙》、《妻子为姚策看病花光积蓄,网传200万存款系谣言》、《姚策生父回应“偷换”孩子质疑:不是你说偷换就偷换,要相信法律》等等。四是关注警示与反思,即追问是什么让悲剧无法落幕、希望给全社会一个警示作用、反思对受害家庭的各种臆断该止了。
但是,主流媒体通过事件进展、法律视角、辟谣以及反思路径建构“错换人生20年事件”的报道策略所产生的实际引导效果并不理想,某些媒体记者在传播事实过程中弱化乃至遮蔽符合网民情感的行为被质疑蹭流量而饱受诟病。另外,媒体所发布的“姚策生母偷换孩子?隔空断案别成二次伤害”、“‘错换人生’尘埃落定,阴谋论该退场了”等评论性报道更是难以服众。
三、错换人生28年事件舆情撕裂背后
面对长期在舆论场中闹得沸沸扬扬的错换人生28年事件,官方舆论与网民舆论出现了各说各话的撕裂现象,在这背后既受到网络舆论整体环境的影响,也有舆论参与主体差异性现状的本质因素,这不仅导致了诈捐、房产等归属于法律范畴的公共领域与熊磊、许敏杜、新枝之间归属于家庭矛盾纠纷的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也让他们因被推上舆论前台隐私遭曝光而背负着巨大压力。
1、当事者表达途径多元,媒体不再掌握唯一信源
错换人生28年事件发生后,姚策、熊磊、许敏、郭威等多个涉事者通过抖音、微博客以及今日头条多家平台积极发声,与网民产生直接互动,回应舆论关切的问题,从而为自己争取主动权。该过程中,媒体这一传播渠道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除充当官方通报信息内容的传声筒外,不再拥有更多唯一性和首要的信息来源,这就导致新闻媒体无法及时掌握网民舆论动态,造成信息引导上的错位。
2、虚拟网络空间放大现实意义上的道德失范
一方面,在虚拟网络空间中素质参差不齐的网民具有了自由化表达的可能性,通过一些不负责任、随意揣测的言论获得更多地吸引力和曝光度;另一方面,网民倾向于从自我视角出发评论网络热点话题,像姚策留遗嘱房产归妻儿、许敏起诉熊磊索要房产所引发的现实争议在网络舆论场中被放大。
3、从众心理与立场先行成为网民群体的普遍问题
观察错换人生28年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在部分网络意见领袖恶意带节奏影响下,网民的从众心理在某种层面上有着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如网友“羞涩草1721”针对姚策养母许敏屡次发声,表示“许敏的粉丝网暴记者,网暴杜母郭父,买热搜攻击”,通过煽动网民情绪,瓦解官方舆论的权威性,导致许敏遭到新一轮网络暴力的反噬。再者,网民对错换人生28年事件舆论焦点指向的是杜新枝是“偷换”而非“错换”,相反媒体报道集中在法律层面的孰是孰非,事实真相让位于立场先行,这种传播内容的不对等使更加符合网民想象的各种谣传信息获得一定的市场。
四、反思与总结
错换人生28年事件自进入公众视野至今,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事件结果仍未尘埃落定。基于事件本事的复杂性与持续性,该事件的传播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网络暴力、舆论审判、谣言传播等失范性问题时常出现,导致整个事件的网络情绪被无限放大,舆论焦点不断模糊。而作为一起带有伦理性质的社会事件,道德立场自然成为公众表达观点的基本立场,而道德立场先行驱使下进一步导致舆论无法回归事件本质;而由于该事件长时间的拉锯撕扯,各种平台下的多重信源信息被爆出,涉事当事人隐私信息被不断扒皮而未经信息核查,加之有些恶意引导对立的传播者的加持,网民情绪被煽动之势也愈演愈烈。这些传播问题的出现也带给我们一定的反思,基于这些反思提出相关优化建议。
1、预判伦理事件舆论中公众道德立场作用的两面性
事件传播之初或者发展过程中及时预判事件性质对于把握事件舆论走向具有重要意义。在错换人生28年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尤其是传播中后期基本上围绕着家庭两方展开,姚策养母与生母、姚策媳妇和养母、姚策与养母等多种关系矛盾纠葛在舆论中不断撕扯,这些带有强烈道德伦理性质的事件信息必然引发公众道德立场的审判。由于长时间的来回拉锯以及矛盾升级,舆论的道德立场就愈加鲜明。基于道德立场下的舆论倾向性很大程度上是偏向养母这边,进而产生了对养母有多同情,对生母这边就有多愤怒的情绪表达,且这种舆论立场愈发固化且呈现更大的波及面,这导致事件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公众立场先行而弱化对事件发展的理性关注,由此形成了负面传播问题。因此,预判伦理事件舆论中公众道德立场作用的两面性,公众道德立场存在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正视公众立场固化且道德审判先行下可能存在的负面意义。针对此问题,强化对公众理性思考、辨证看问题的相关呼声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各大媒体加强评论性报道议题,加强事件核心问题的密集报道以引导公众关注焦点逐渐回归。
2、重视事件拉锯过程中信息爆料出口 警惕未核查信息煽动舆论情绪
长达一年之久仍未得以妥善解决的拉锯事件,由私人领域进入公共视野,各种信息爆料的出口不断涌向,普通网民层出不穷的信息爆料,碎片化信息在各种平台上被传播演绎,各种未经核实的信息在网络中被传播,不少虚假信息的横生扩散,进而造成了舆论负面情绪被不断煽动,进而演化成情绪极化下的网暴问题。因此,对于这类事件跨度长久、个中矛盾复杂的舆情事件,重视拉锯过程中各个信息爆料的出口,表明信息来源,加强对此类信息的事实核查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传播主体厘清事件真相,进行相关的调查报道,并及时面向公众报道,避免他们被一些恶意营销的传播者被利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