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996 劳动者 程序员 生病ICU 工作制 加班 工作时间
(图片来源于新华社,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2019年3月26日,一位中国程序员在知名代码托管平台GitHub上创建了一个名为“996.ICU”的项目,以此抵制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度,项目一经发起,就立即得到大批程序员响应。随后,马云、刘强东、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先后表态,引发媒体报道和网民热议,相关舆情量于4月14日达到顶峰。
2.1 舆情趋势
2019年3月26日,“996.ICU”项目在GitHub上创建,引发网络小范围的关注和讨论。4月2日,《中国青年报》发文《被“996”围困的年轻人 像是定好闹钟的机器》,文章被“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转载,同时,微博话题#被“996”围困的年轻人#也引发网民热议,舆论对此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随后,马云、刘强东、雷军、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巨头陆续表明对“996”工作制的态度,如马云称“能做到‘996’是一种巨大的福气”,刘强东更是直言“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与此相对的是,李国庆、胡锡进等人对于“996”工作制持坚决反对态度,部分网民发文批判马云等人的“资本家嘴脸”,相关舆情量持续走高。
4月14日,马云于微博平台再谈“996”工作制,称“不强制‘996’,但人要有拼搏精神”,同日,@人民日报发文评论“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部分媒体和网民认为人民日报的发文旨在回应马云的“996”言论,舆论对此热议,助推相关舆情量达到最高峰。4月15日至4月16日,舆情量逐渐回落,但媒体和网民针对“996”工作制的讨论热度依旧较高。
2.2 传播平台
由上图可以看出,有关“‘996’工作制引发舆论热议”的舆情信息中,87.89%来自微博平台,主要是@乡村教师代言人-马云、@当当创始人李国庆、@苏醒AllenSu等在微博平台上发表对“‘996’工作制”的认识,其中,微博话题#马云谈“996”#引发舆论热议。同时,@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媒体博主纷纷发表博文对“‘996’工作制”进行评论。此外,@写不出稿苏见祈、@孙白发、@上海滩小律师等微博大V针对“马云谈‘996’”“‘996’到底有多苦”“公司裁员套路”等话题发表言论。众多网民参与微博相关话题的讨论,提高了平台热度。
其次,5.02%的舆情信息来自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搜狐新闻”等聚合类客户端的舆情信息量较多,如“天天快报客户端”发文《马云: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文章被转载近千次。传播刘强东、《人民日报》对“‘996’工作制”发表评论的相关文章在新闻客户端上的热度也比较高。
此外,3.24%的舆情信息来自论坛,主要集中在“百度贴吧”。“百度贴吧”发起了有关“996”的话题讨论,如“话说‘996’不就是网友们自己争取的吗?”“‘996’能避免拉美化?笑话”“真实‘996’?”等。此外,“篱笆论坛”“宽带山”“豆瓣”“天涯论坛”等也有小范围的话题讨论。
3.1 媒体报道分析
34%的媒体报道聚焦“996”矛盾的根本原因和趋势。部分媒体指出,“996”的矛盾点之一是在创业者和打工者的本质区别上,在企业发展初期,创业者或许可以为了企业发展或追求理想,自愿放弃休息去加班,从而实现个体命运的改变。但部分企业把“996”当成了标准工作制,当成企业的制度,这是与《劳动法》相背离的。“996”的矛盾点之二是当前国内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还处在“快速试错”阶段,这无形让程序员等互联网从业者的休息时间成了牺牲品。此外,“红商网”发文《996背后的3大趋势值得注意》指出,中国互联网企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把人口红利、用户空闲时长这些可以吃的红利吃得差不多了,未来就将面临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在未来的大环境中,企业与员工的博弈将会更加复杂。
28%的媒体报道探讨“奋斗”与“996”的区别。如“人民网”评论称“崇尚奋斗,不等于强制‘996’”;“新华网”评论称“奋斗应提倡,‘996’当退场”。此外,“大海网”发文《996工作制:奋斗与被奋斗是两码事》,文章指出,“996”是在不增加员工成本的基础上对个人价值的无情压榨,表面贩卖着“拼搏奋斗”,实则还是关注“你还能为公司带来多少”,再怎么披上“奋斗”的外衣都难掩其剥削、压迫的本质。“中财网”指出,“996”不是奋斗的代名词,它涉及更多的是法律与利益层面的问题。
25%的媒体报道关注马云、刘强东等互联网巨头表态。“上观新闻”发文《鸡汤还是毒药?马云、刘强东、张朝阳等互联网大佬“舌战”996,你站谁》、《新民晚报》发文《“996”涉嫌违反<劳动法>,刘强东何以知法犯法?》、《经济日报》发文《马云再谈996:真正的996不是简单的加班》,文章分析马云、刘强东、周鸿祎等企业负责人对“996”的看法,并分析网民对此看法产生质疑的原因。文章指出,这些知名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的过往言论往往颇具说服力,但此次站在“制高点”上“华山论剑”,并且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网民,多少有些“脱离群众”的意味,得不到支持和认可在情理之中。
7%的媒体报道关注40家互联网公司陷“996”风波。《北京青年报》发文《40家互联网公司陷“996”工作制风波》,文称:日前有40多家互联网公司被指实行“996”工作制,其中也包括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有媒体表示,即使员工对这种工作方式表现出了抵制,但其中的很多人最后还是迫于无奈只能默默接受。
此外,还有6%的媒体报道关注其他方面,如“996工作制对比616考研”“996是否违反劳动法”“哪些行业涉及996”等。
3.2 网民言论分析
27%的网民言论热议国内互联网巨头对“996”的表态。网民整理出“马云:996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刘强东: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雷军:优秀的人心甘情愿每天12点下班”等互联网行业大咖对“996”的表态,随即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并引发热议。部分网民表示,“996”是种洗脑文化,马云等人站在财富的高地上,并不意味着他们就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有资格教化他人,“接受‘996’就是成长”完全是谬论,社会的开放和文明在于接纳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还有网民直言腰缠亿贯的老板们不适合大谈“996”,人生的模式多种多样,名人的成功不可复制,8小时工作制也是劳动人民奋斗的结果,不容抹杀,更何况目前的“996”根本没给足加班费。
23%的网民言论详解“996”的本质与利弊。其中@我不是谦哥儿以我国《劳动法》为依据,认为企业实行“996”工作制会加大劳动者的内部竞争、降低劳动价格、加大就业压力,虽然为企业带来了红利,但不利于社会稳定。其客观的分析与见解得到多数网民赞同并引发大量转发与评论。
20%的网民言论批判“996”是开历史倒车。有网民认为越是吹嘘长期“996”的崇高,越是在贬低和绞杀正常的8小时工作制,这完全是某些有心人逆历史潮流的洗脑。还有网民表示全世界的工人用鲜血和200年时间换来的8小时工作制,在2019年国际劳动节前夕,却被资本家们轻易践踏,无视劳动法,公然提倡实行“996”工作制,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的莫大讽刺,更是开历史的倒车。此类观点得到大量网民支持,网民呼吁劳动者团结起来反对“996”,国家劳动部门也不应继续“沉默”下去。
17%的网民言论反对将抵制“996”与懒惰划等号。@人民日报发文表示崇尚奋斗、崇尚劳动不等于强制加班,不能给反对“996”的员工贴上“混日子”“不奋斗”的道德标签。此观点引发大量网民共鸣,诸如“称付出要有回报,只谈奋斗不谈回报,这是典型的剥削言论”“有的人喜欢工作,有的人喜欢享受生活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支配他的业余时间,而不是用恐惧来支配业余时间”“你和他谈权利,他和你谈情怀,你和他谈回报,他和你谈福报,你和他谈法律,他和你谈奋斗”等评论被大量点赞。
8%的网民言论关注抵制“996”公司的建议。“996”舆论发酵以后,Python之父在Python上发帖表示应该帮助中国开发者,并给出3条建议:首先让大家都意识到这种剥削;然后列出所有执行“996”工作制的公司,并停止与它们开展业务;最后拒绝这些公司使用Python语言。此内容被部分网民转发与传播。
此外,还有5%的网民言论关注其他话题,热度相对较高的有“面试时如何鉴别‘996’公司”“关注40家互联网公司陷‘996’风波”“吐槽国内‘996’年均时长3612小时居世界第一”等。
避谈合法性,“奋斗说”引发网民抵触情绪
舆论关于“996”工作制的主要观点认为实行劳动法规定的标准工作制才是企业本分,强制“996”并不合法。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996”的前提是必须劳有所得,公司相应的福利待遇必须与工作的强度相当,但现实是许多互联网公司做得并不尽如人意。而且即便待遇优渥,一些员工自愿选择“996”,但也应保障另外一些员工选择工作之余享受生活的权利。此外,一旦被强制实行“996”工作制,员工在交出了时间、精力的同时,也交出了利用闲暇时间探索更多人生可能性的机会,也就交出了选择人生的主动权,这也是“996”问题争议的焦点之一。
互联网企业家代表在回应“996”时大多避谈其合法性,而选择向网民灌输“奋斗说”。没有人反对“奋斗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但是,创业者与打工者有着本质区别,由于所处位置的利益攸关性不同,基层员工不如负责人“爱公司”是情理之中的,企业不能要求每一位基层员工和负责人一样为公司“拼命”。正如年轻人不应该被强制要求给老人让座,既得利益者也不应该道德绑架,给反对“996”工作制的人贴上“懒惰”“混日子”的标签。企业管理者若把应该鼓励员工做的事制定为规则,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扩权,也是对员工合法劳动权益的侵犯。
正视员工诉求,倡导更人性化的奋斗方式
员工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一个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盛行“996”工作制的互联网企业必须认识到:首先,多加班不等于高效。延长工作时长表面上能节约成本、提高产出,但长此以往必然超出员工的承受能力,损害员工的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并以更长的工作的时间补偿,进而步入恶性循环。其次,“996”不能和“奋斗”划等号。对员工而言,奋斗是不断创造社会价值并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然而每个人的自我价值追求不同,对奋斗方式的选择也就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应该得到包容和尊重。员工不是只知工作的生产机器,工作时长也不是衡量奋斗的标准。企业不能把“996”当作天经地义的“义务劳动”,如果不顾员工诉求鼓吹加班,一旦员工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可能降低企业的运作效率。因而,比起如何让员工工作的时间更长,公司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激发员工的灵感,让员工更有热情地工作。
从程序员发起“996.ICU”项目引起网民和媒体关注,到互联网巨头强势声援“996”掀起反对声浪,再到马云等互联网企业家代表缓和事态,表示不支持强制“996”,在这场关于“996”工作制的舆论争议中,反对与声讨强制“996”的声音逐渐占据了舆论的高地,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企业员工对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劳动权益保护意识的大范围觉醒,同时也启发企业领导人思考如何兼顾公司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人生目标,帮助企业员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
蚁坊软件
鹰眼舆情观察室
2019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