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师生共同在田间割收小麦。一年一度的“三夏”麦收工作是该校的传统,学生们收麦同时还带着科研任务。此次全校22个专业3391名大一学生将全部下地参与。该则消息经过互联网发酵放大后产生了不同角度解读,部分网络自媒体博主质疑学校此举是作秀、炒作,事件争议性促使相关话题热度迅速上升,从网络传播角度分析该事件产生了哪些不同的网络声音?
一、相关信息网络热度变化趋势
从相关信息的变化趋势来看,6月14日,山西本地自媒体博主率先发布西北农林大学组织三千学生收麦的相关视频报道,该账号信息发布后并未引起广泛关注,随后@头条新闻 转载发布该则信息,网络热度开始产生波动,伴随而来的事争议声音。一方面部分新闻博主在传播信息内容时简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名称为西北农林引发网民的反驳声音,还有部分网民认为本科生收麦形式大于实效,并批评部分同学不懂小麦收割常识“连根拔起”,有作秀之嫌。
其中以社交网络账号@罗小卫 博文激起的网络争议最大,该博主用“这不是开玩笑?老师到底懂不懂?农林大学怎么还整个这事...?等一连串发问质疑学校此举与以往收割麦子的方法不同,由此博文聚集了舆论场中部分网友的情绪反击。针对相关争议声音,6月15日校方回应称,此种收麦方式一是为了观察小麦根系,二是测量小麦的杆高及穗量,用于科学对照实验,部分网民有所误解。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学会农业知识,更要学会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由此看出高校的回应相关信息热度在二次传播中产生了更高的网络热度。
二、“西北农林学生收麦子被批作秀”信息相关平台传播
从信息的传播形式来看,该则新闻虽然发源于社交网络平台,但是并未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从平台信息分布来看,新闻客户端占比达到76%,网易新闻平台在其中形成重要传播节点,《3000多名大一学生收麦子,却被指作秀?高校回应!》一文经过数十个网站获得大量曝光。社交网络信息量占比29%,主要是相关网络话题设置#西北农大回应学生不懂收割常识#、#西北农林大学组织三千学生收麦#等积攒了一定的网络热度,其中参与讨论的网民不乏大学生网络群体,自发形成维护高校声誉,纠正质疑声音的推动力量。
在其中可以看出腾讯新闻、新浪看点等新闻资讯自媒体博主、微信公众号在其中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其中微信公众号占比11%,信息内容多以高校回应作为标题吸引读者注意,比如《3000多名大学生收小麦被指作秀,网友:你在教农大做事?》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经过了数十次转载传播。
三、高校网络负面舆情相关思考
从该事件的整体舆情发展过程来看,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性和虚拟性,公众对于收割麦子等农业生产知识了解较少,部分自媒体博主基于情绪化表达带节奏,网络上产生质疑甚至出现有损高校声誉的负面声音在所难免。但是该事件并积极未造成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高校迅速回应有效的解答了公众疑惑,解释其为科学实验所需要;另一方面则是网络空间具备一定的自净能力,部分学生群体自发积极辟谣负面声音,避免了负面舆情的进一步发酵。而在高校舆情管理相关工作中,与高校相关的舆情发酵快,网民关注度高,利用有效的舆情监测工具如鹰眼速读网及时发现负面舆情,避免负面新闻进一步发酵,了解网民关切做好相关问题的回应至关重要。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