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居民江某报警称,其一辆电瓶三轮车的电瓶以及车上用于毒鼠的两包浸泡过老鼠药的有壳花生也一并被盗走。对此,沿滩公安发布“警方紧急提示”,正告行为人切勿食用该花生并立即前往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这一事件于3月9日迎来了最新进展,四川自贡@沿滩公安 通报,经全力侦破工作,已将犯罪嫌疑人张某抓获归案,被盗物品已全部追回,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然而,还有一则“嫌疑人实际只偷了电瓶,报案人谎称花生有毒这一情节”的消息也随之被爆出。据车行隔壁一家汽修厂师傅介绍,“毒花生案报案车行已暂停营业”。
从“毒花生随电瓶被盗”到“警方紧急提示有毒花生被盗”再到“报案人谎称毒花生随电瓶被盗”以及“毒花生案报案车行已暂停营业”,纵观这一事件的舆情发酵过程,网络热度随着事件的不断进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谎报‘毒花生’随电瓶被盗”舆论事件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警方紧急提示有毒花生被盗”扩散传播促使舆论形成
3月8日12时左右,@沿滩公安 发布警方紧急提示,毒花生随电瓶被盗初始进入公众视野,犯罪嫌疑人“误食有毒花生”的可能性令网络舆论倍感担忧。据舆情监测系统溯源显示,网络大V@一碗荤豆花 率先爆料“紧急转发,今天在自贡沿滩偷电瓶车电瓶的,请勿食用电瓶车上用于毒老鼠的花生,并立即投案自首。”这吸引了@午后狂睡 @差评君 @米格战斗飞机联合体 等意见领袖的进一步扩散。随后,封面新闻、中国新闻周刊、凤凰网、法治四川等新闻媒体针对“泡过老鼠药花生被盗警方紧急通告”一事进行了集中传播。由于警方、网络意见领袖以及媒体本身的可靠性和可信性,充满未知性的传播内容很快促使舆论形成。
“警方通报被盗毒花生已追回”质疑声音推动舆情发酵
3月9日8:40,@沿滩公安 通报“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被盗物品已全部追回”,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推动舆情进入发酵阶段,“花生到底有没有毒”“咋没吃花生”“以后电瓶车常备老鼠药”等质疑声音开始出现,该时期舆情热度比舆论形成期略有上升,至12时到达本阶段的峰值,网民此时的戏谑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事件走向。
“报案人谎称毒花生随电瓶被盗”部分事实反转导致舆情爆发
就在第二阶段舆情持续下行之际,搜狐新闻、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自贡‘毒花生随电瓶被盗’续:电瓶已追回 ‘毒花生’系报案人谎称”,警方已经对报案人进行了批评教育。“毒花生”是假、“电瓶被盗”是真这一戏剧性的反转令舆论反应直接产生变化,转而面向“报假警担责”“报警鬼才”等情况进行吐槽和反思,直接导致9日20时左右迎来舆情爆发。
“毒花生案报案车行已暂停营业”舆论走向回落
截至3月10日,谎称“毒花生”随电瓶被盗事件对报案人也产生了实际意义的负面影响,伴随着“报案车行已暂停营业”后续消息的曝出,网络舆论关注度走向回落。
通过“谎报‘毒花生’随电瓶被盗”网络热度发酵趋势来看,网络媒体、网络大V以及警方调查在事件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网民评论和网民态度的转变产生着极大影响,不同发展阶段网民不同的主导性情感也不断助推舆论的撕裂和弥合。
舆论形成期网民以正面积极的传播扩散心态为主,网民带着“这要出事了可能还要再讹电动车主一把”“小偷要是把花生吃了被毒死,车主需要负责吗?”等疑问实际上表明了支持报案人以及同情盗窃者的基本态度;舆情发酵期网民正面情绪有所下降但仍为主导性情感,警方通报嫌疑人已被抓获让网民紧张情绪得以释放,同时吐槽“有毒花生办案更快”以及初步质疑“毒花生是否存在”的声音见诸各大社交网络平台的评论区,情感指向略微变化;舆情爆发期网民负面情绪急剧上升成为主导性情感,“毒花生”为谎报这一事实真相的反转令网民情感表达更加偏向讽刺、夸张和感慨等,“劳动人民的小智慧?”“事实证明没有破不了的案”;舆论回落期报案车行以暂停营业退出风口浪尖,网民负面情绪变化不大取而代之的是中立情绪的回升,一些反思性言论登场,特别是该不该报假警、为什么报假警方面,部分网民表示“应该反思的是为何大家都觉得报警人不这样报”“行政也要讲成本的”“说到底,偷窃判太轻了”。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