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百度百科)
疫情之前,对于普罗大众来说,AI 是距离大家很遥远,好听但不实际的东西,在很多人的认识中,是跟我们日常生活毫不相关的,但是,此次疫情却让AI真正的走入人们的视野,实现了落地,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一、多场景应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人工智能企业充分发挥优势,站上抗疫一线,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断、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机场、地铁站,红外热成像系统的测温;从外地返回住所时,智能机器人打来的信息填报电话;医院里,医生凭借着AI辅助诊断系统快速判断出患者是否可能患上新冠肺炎;在实验室,AI算法和算力,助力病毒基因测序、疫苗/药物研发……
在医院: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产品,能在2-3秒内从300多层的CT影像中挑出病灶影像,并生成3D肺叶模型,标出病灶所在区域,随后引导医生对病人进行合理分诊,提高新冠肺炎的检测效率。如果患者再次做CT,该产品还能自动对比病人前后的病灶变化,便于医生判断病情。武汉市中心医院影像科王翔主任曾公开表示,AI系统可为医生提升50%的效率。
在车站:红外测温仪通过红外热成像相机,对大于3米的范围内的人群进行非接触远距离测温,可以同时测100人。人群中如果有人超过37.3℃,测温仪能够迅速识别,并提示工作人员进行二次测量复核。
在社区:对确诊病患的行为轨迹进行分析,帮助潜在的密切接触者做隔离。普通市民则可以通过社区疫情智能管控平台提报自己的健康状况以及出行记录。
在实验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百度、阿里巴巴、商汤等企业采取开放核心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方式,与医学研究机构共同抗击疫情,主要用于病毒基因测序、新冠肺炎新药与疫苗研发、蛋白筛选等工作。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将原来数小时的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缩短至半小时,并能精准检测出病毒的变异情况,争取宝贵时间。
二、助力战“疫”
根据舆情监测软件鹰击早发现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AI的助力作用一直为网友所津津乐道,网络热度处于起伏较为稳定的状态,至到3月2日,舆情量迅速攀升,随后关于AI的话题被推上热度峰值。
12:43 @新华网发文【这场战“疫”,AI大数据云计算齐上阵】表示: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挥优势,高效助力疫情防控。总担心自己在乘坐公共交通时成为“密切接触者”,怎么办?别焦虑,大数据帮你精确判断。
17:47 @头条新闻 发文【钟南山院士团队:如管控措施迟5天实施,疫情规模预估将扩大至3倍】中表示,钟南山院士团队在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发表“基于SEIR优化模型和AI对公共卫生干预下的中国COVID-19暴发趋势预测”的文章。 该研究预测了COVID-19疫情全国在2月下旬达到高峰,4月底趋于平缓。如管控措施推迟5天实施,中国大陆的疫情规模预估将扩大至3倍;如减低武汉管控力度,湖北可能在3月中旬出现第二次疫情高峰并延续至4月下旬。
@新华网、@头条新闻 都是头部新闻媒体,其受关注程度及影响力都备受瞩目,而疫情下,人们对于自身安全健康的焦虑及对疫情的发展趋势都更为关注,AI分析适时的对人们当下的关注重点给予解答,解决了公众的疑惑,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三、进步与挑战
根据舆情监测软件的分析,63%的网友对于AI的助力持正面支持观点,认为科技改变生活,此次AI的落地让更多人真实的感受到了科技为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帮助,希望公共场合能更多AI产品。
春节返工潮来临之际,防疫工作面临更多挑战。很多地方的公共区域上线了AI测温系统,大大提升检测效率与通行效率,不仅可以减少人群被动聚集的风险,也降低了一线工作人员被感染的风险。如何测得更准、更快、更安全也成为公众瞩目的关键问题。
有网友认为,现在这些设备都是只能起到快速初筛的作用,非接触式测温,避免了交叉感染,但是如果来自寒冷的环境,体表温度是偏低的。那么测量长时间暴漏在外面的面部温度准确程度如何判定?
另外,流量及需求量对于产业也是一次大洗牌,产业结构、技术研发、产品组成财务状况等方面都将成为中小AI企业所要面临的考验。
四、媒体观点:
中国新闻网:【智能机器人站上抗疫前线:AI技术助力 企业各展其能】一文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充分发挥优势,拼速度、拼技术、拼产品,在短时间内投放各类机器人,站上抗疫一线,在疫情防控、疾病诊断、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专业人士看法:
中科院资本执行董事李明:“AI的渗透是分阶段的,目前大部分创业公司都集中在图像和语音语义上面,这两领域的客户集中在安防、金融领域,需求刚性,买单能力也比较强。现在AI也开始逐渐渗透到工业领域,但下一步AI企业该往哪里走,行业也在观望当中。整体来看,疫情之下,各家AI企业的反应速度都很快,但是现在上游供应链有很多产品有价无市,再加上复工压力,AI企业将背负很大的压力。疫情过去以后,一些场景终究会沉淀下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