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据天津某媒体报道,“记者从天津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黄金海教授团队宣布已经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口服疫苗,该疫苗以食品级安全酿酒酵母为载体,以新型冠状病毒S蛋白为靶点产生抗体。黄金海教授本人已经4倍量口服新冠疫苗样品,无任何副反应。”随后,凤凰网、Vista看天下、环球网、新浪财经、生命时报等媒体转载了这一消息,引起舆论强烈关注。“口服疫苗”之所以立即抓取了网友的眼球,并不是因为内容方面的不准确性,而是媒体在信息编码过程中所导致的事实偏差饱受诟病。
1、首发媒体已删除相关报道
2月25日10时17分,天津某媒体以【重磅!天大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为标题发布了一则微博,“重磅”、“宣布”、“已经研发”、“口服疫苗”的词汇组合,将天津大学实验室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3时左右,@紧急呼叫 从校方获悉,疫苗仅是研制成功,离上市还很远。黄金海称,最终效果如何需通过后续动物实验及人体实验才能证明。#天津大学教授回应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登上热搜。14时许,天津某媒体以【天津大学实验室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新型防治制剂:寻求科研接力方 加速推进走向临床】重新发布了如下博文,其首发相关报道已经删除。
2、“口服疫苗”媒体误读现象为何会产生?
当前网络传播环境之下,媒体“标题党”行为并不少见,一方面作为普罗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带有生活气息又接地气的标题的确有一定的受众基础;另一方面以赚取眼球骗取流量为目的的“标题党”让人深恶痛绝,一些媒体为“总想搞个大新闻”而枉顾真实性,不惜采取“标题党”的错误传播方式。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拐点尚未到来,安全有效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是大家的迫切需求,这个时候,“口服疫苗”本身即具有重大价值,符合媒体议题设置的需求。天津某媒体迎合受众阅读习惯刻意使用引人注目的标题首发之后,其他媒体立即跟风报道,由此产生媒体误读现象。
3、媒体误读“口服疫苗”造成负面影响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显示,天津大学教授回应前后的网民情绪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来看,负面情绪有所下降,天大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负面情绪占比82.4%,天大教授回应之后这一比例下降到70.7%;相应地正面情绪小幅上升,中立情绪差别不大。总体而言,回应前后负面情绪都仍然占据较大比例,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媒体公信力下降。虽然天津某媒体已经删除了相关报道,但是网民对“博眼球”的操作产生了抵触心理,或多或少地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有网友表示,“头条微博发了又删了,但还是有很多官媒在发。咱能不能靠点谱?”
②影响天津大学的公众形象。对很多网民来说,天津大学究竟有没有研发“口服疫苗”并不重要,甚至称“又一所可以从报考志愿上划掉的大学”,这种“为黑而黑”的评论伤害了天津大学大学生的感情。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上作出澄清,“天大官方从未宣布所谓研制疫苗成功”、“请你们不要对准科研人员和高校开喷”。
③公众理解偏差。媒体误读造成最主要的后果就是公众接收到错误信息后的错误理解。“标题党”行为和内容方面的避重就轻(网民对“口服疫苗”和疫苗上市流程不清晰)加重了受众的误读,一方面让一部分人误读为“成功研制出可用的疫苗”;另一部分人则感觉“口服疫苗”不可能存在,继而去找茬和冷嘲热讽。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