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平台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各类信息的广泛传播,网络成为了社会热点事件的策源地和聚集地,不仅扮演信息源的重要角色,还是公众自由表达意见促使舆论发酵的关键场所。高等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则是网民群体中不可小觑的队伍,高校舆论环境同样受到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思潮的影响和冲击。
近年来,涉及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舆情事件频出,特别是一些突发负面事件往往会伴随着较为片面的情绪化的看法、观点甚至是谣言,从而引发高校舆情管理危机。不可否认,负面话题、负面新闻和负面事件具有天然吸引力,但当舆论过度聚焦负面的时候并不完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反而增加网民陷入消极情绪的可能性。另外来说,对于事关切身利益的高等教育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管理等,大学生群体也普遍持有强烈的关注度和参与意愿。在这一背景之下,深入挖掘和分析高校正面热点事件显得尤为迫切。
蚁坊软件基于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鹰眼速读网选取2019年度150件高等教育领域正面热点事件为研究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从时间、地域、类型等多维度进行分类统计并尝试归纳正面热点事件的总体传播特征,运用个案研究法落脚到典型事件的舆情呈现及评价以期进一步具体考察舆情管理者在正面舆情应对和引导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和相关理论提出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舆情优化策略与可行性建议。
第一章 2019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舆情概况
一、时间分布:呈双高峰式,9-10月到达舆情峰值
除1月、2月正面热点事件数量少于10件外,其他每月发生数量均高于10件;其中10月为20件到达最高值,2月最低仅有4件;以15件为一个峰值时期的衡量标准,可以看到6-7月、9-10月呈双高峰式分布。这两个时间段分别对应毕业季和招生开学季,加上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华诞,全国高校数千万大学生花式表白祖国,教育正面舆情普遍集中,假期以及其他正常教学时期则较为平缓。
正面热点事件虽存在一定的时间规律性,但其特殊性同样值得注意。高校寒假开学一般在2月底3月初,从时间分布图看,正面热点事件数量直线上升;而11月,数量又骤然下降。由此可见,单纯考察时间规律参照毕竟有限,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的出现、网民关注度的降低和媒体有意无意地忽视也左右着正面热点事件的生发。
二、地域分布:北鄂广为高发区,全国性舆情数量最多
从地域分布看,2019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涉及2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1个特别行政区,整体比较分散;其中有18件发生在北京地区,除全国性21件外,占比最高,为14%;湖北、广东、陕西、江苏四地均超过10件,位于第二梯队;河南、四川、浙江5件以上,位于第三梯队,其余地区为第四梯队。
北京地区高校密集,舆情主体和传播主体的大量存在,网民对高校教育舆情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加之传播媒介发达,正面热点事件更具传播力。第二梯队的广东江苏、第三梯度的浙江和第四梯度的山东等地同属于我国东部地区,分布数量却差异明显。换言之,东部地区正面热点事件虽然总数多,但广东、江苏两地占了绝大多数,即呈局部集中分布。
全国性正面热点事件没有具体发生地域,关注度和影响力覆盖全国各地,如“教育部高度重视家政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每省份原则上至少有一所本科高校开设家政专业”、“高校毕业论文查重日趋严格,部分学校查重率降低至8%”等等。
三、事件类型:以周期性事件为主,高校管理、学生言行类热度较高
①以时间关联性为标准
以时间关联性为标准,可将高校网络舆情当中的正面热点事件划分为突发性和周期性。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对于舆情主体来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网民对此或表达意见或期待真相或要求公正处理,一旦爆发能够迅速引爆舆情。周期性正面热点事件一般发生在特定时段,是可以预先进行议题设置的,对公众的刺激性大大降低。
由以上分析可见,绝大多数教育正面舆情属于周期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占27%。开学季、考研、毕业季、招生、女生节等常规性的时间节点,媒体往往主动介入挖掘即将出现的赚取眼球的消息,具体的新闻报道可能不尽相同,年复一年相关舆情议题却大体相似,周期性事件难以翻出新意,形成印象固化的标签效应。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发生频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舆情风险程度始终处于可控的范围,网民负面情绪或认知是隐性状态,这就容易造成舆论忽视正面教育热点事件,错失宣传机遇。
②以事件内容属性为标准
根据事件内容属性的不同,可以将正面热点事件划分为教师言行、学生言行、后勤人员言行、高校管理、科研成果、学科专业、政策法规、社会服务和其他。
学生言行和高校管理类数量最多,两者共占比58.67%,在校大学生、高校管理者分别作为高校教育活动与高校治理的重要主体,也是正面教育舆情重要主体。教师言行位于第三位,与屡屡登上热搜的涉性侵性骚扰事件截然相反,教师这一群体在正面热点事件当中颇具正能量;学科专业、政策法规以及后勤人员言行所占比例相当;其他和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几乎寥寥。
高校管理又细分规章制度、后勤管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五个子类别,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 正面热点事件舆情传播特征分析
一、舆情主体:多元化互动性
通常而言,网络上对于各种社会现象、问题表达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网民构成了舆情主体,其中既包括舆情事件主体又包括舆论参与主体。从以上内容属性分析来看,正面热点事件舆情主体一般多是教师、大学生、管理者等相关涉事人员,正是与这些舆情事件的相对接近使他们具备一定程度的敏感性能够积极参与意见表达。在不同渠道的舆情表达机制中,不同的舆情主体又展现出不同的叙述框架和话语体系。首先,教育部网站、高校官网等基本是以招生考试、政策法规、学科专业设置为主,叙述框架是主题式的,管理者由于受到隐形“把关人”角色的限制话语基调是比较平和中立的;其次,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具有采编权的网站对教育舆情的报道多为政策法规的宣传与解释、热点事件的评论分析,往往经过一定的精心策划;还有微博、微信、短视频等社交网络媒体,由于舆情主体不受明显监管者的影响,传递信息手段更加灵活内容更加分散复杂,交流互动更加容易产生。
另外,后勤人员比如说宿管阿姨、高校保安他们或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或具有令人感动钦佩的励志故事而成为高校正面舆情事件主体之一。总的来说,相对于其他领域,高等教育舆情主体整体素质较高,不论是教育专家、高校校长、教师还是大学生,具体到正面教育舆情的形成和运行,这类群体作为信息发出层面与信息接受层面都能够做到相对客观理性,从而更易形成较为统一的舆论倾向。广东某高校毕业答辩现场“扔论文”视频刷爆网络,事发后涉事教师接受采访还原了现场情况,其他同学也及时发声认为系其“要求严格”,使得网民讨论焦点并不在一味指责涉事教师“有辱斯文”不尊重别人,而是逐步转移到对高等教育“严进宽出”的思考上。这一转变与部分舆情主体主动澄清真相、进行事实归因密不可分,防止舆论走向恶化。
二、传播载体:社交媒体、短视频表现突出
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99.1%。而在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由此可见,当下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成员交流的重要介质,作为其主力军的学生受到了极大影响,改变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进而重构了教育舆情的传播路径与方式。
从2019年高校正面热点事件传播载体的统计分析来看,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具有采编权的新闻网站在高等教育舆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和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传播力更强,以B站为代表的视频弹幕网站正在兴起。
高校夸夸群的产生就是基于微信、QQ等社交媒体平台,复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北大等高校学生为实现“我想被夸”的愿望自发组成了一个个的网络社群,促使大学生进行持续性的互动交流(赞美)和媒介分享(进群),群内成员之间的平等性和参与感体现了一种强互动关系。而高校抖肩舞的爆火则源于移动短视频的助推,在依靠弱关系传播的B站上,由UP主西理工自动化院学生会上传的抖肩舞视频播放量最高,达到420万+,海河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播放量均为180万左右;同样在抖音话题推荐页,#抖肩舞 播放1.5亿次,#高校抖肩舞 播放量740.2万次,公域社交环境为高校抖肩舞提供了病毒式传播的土壤。
三、舆情内容:同质化明显、周期较短
舆情内容即高等教育正面热点事件的焦点议题。从时间维度上看,每逢高校开学季,关于大学生报到、新生军训和开学典礼的消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这类周期性事件的报道议题较为集中;从舆情主体的角度看,高校网络舆情的关注和参与群体存在高度一致性,受群体压力影响认知判断和行为趋于相似,两方因素叠加使得大量同质化内容涌现。
虽说突发性正面热点事件所占比重较少,但与其他社会突发舆情类似,往往几个小时内就会被网民关注和热议,观点、看法聚集较快,传播面广。而就舆论倾向性而言,网民对正面热点事件多持有正面情绪和中立态度,一般不会产生负面情绪或认知,这也意味着快速聚集的舆情缺乏长期演进的动力,持续周期较短。
四、影响力:对社会现实影响广泛而深刻
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发生于教育领域,但其影响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一些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实施和重大负面教育舆情的出现容易引起舆论对教育管理、教育体制等问题的反思。
例如广州大学、延边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多名研究生被退学一度导致舆论震荡,部分网民对高校落实“宽进严出”表示极大认可,同时感慨难道“毕业难”要成为常态?还有部分网民追问研究生被退学的深层次原因,认为导师也应当被纳入“严”的体系中;而登上热搜的#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引来网民一片叫好,长期以来公众形成了留学生在中国某种程度上有着相当“优待”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造成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再比如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坚决取消“清考”;教育部通知要求不准以任何方式强迫毕业生签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不准将毕业证、学位证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这些政策与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息息相关,现实问题倒逼教育政策出台,从而有力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进程。还有受翟天临“不知知网”风波的影响,“开展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被列入教育部重点工作,并为此投入800万元的教育经费。与之相对应的,高校对学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日前,江苏各高校陆续发布了“盲审”、“查重”的相关办法或通知,力阻蒙混过关。直到现在,学术不端后遗症仍然随处可见于微博客类社交平台以及网络论坛,“史无前例”严格的研究生质量年无不让在读硕博士哭天抢地,有人戏称“翟天临冒着自己前程尽毁的风险,凭一己之力净化了我国学术圈生态”。
第三章 典型正面热点事件舆情呈现及评价
一、暖新闻传播正能量
纵览2019年高等教育领域的正面热点事件,其中不乏表现个体积极向上、诠释责任与担当意识等充满正能量的内容,而由于高校新闻宣传处在相对独立的传播环境和舆论场,网络媒体又一味博眼球过度聚焦危害公众的社会阴暗面,这些来自高校的正能量往往辐射范围有限,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暖新闻的社会功能构建正面舆论环境尤为重要。
①体现大学生见义勇为精神。兰州理工大学大二学生范效宏和女友张蓉黄河边漫步听见有人喊:“一个小姑娘落水了!”范效宏第一时间冲向前去,和途经的市民李先生用竹竿鱼网将孩子打捞了上来。而就读于甘肃卫生职业学院临床护理学院的女友张蓉,立即跪在地上对女孩做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我女朋友是医生”大学生情侣“一条龙”救落水女童》澎湃新闻 10月31日)
②颂扬教师职业奉献精神。一名憔悴的中年人,打着吊水,紧蹙眉头,坐在医院的病床上修改稿件。这一幕被前往医院探望的安庆师范大学校长闵永新悄悄拍了下来。他将照片放到朋友圈和学校的相关工作群里后,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们纷纷点赞。“这一幕让我感动:打着吊水,改着稿子。”闵永新在朋友圈这么评价。(《安徽一教授边打点滴边改稿,校长发朋友圈点赞》中安在线 7月29日)
③彰显高校人文关怀价值取向。“近期我们发现你在食堂用餐期间校园卡消费较低,所以向你的校园卡内打入200元,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近日,中国矿业大学不少学生收到了一条短信,饭卡里“凭空”多出200块钱,多数学生以为是诈骗短信。原来,该校依托学生校园一卡通消费大数据,“隐性资助”贫困学生,该做法受到该校不少师生的点赞。(《高校“隐性资助”贫困学生,学生收到打款短信以为是诈骗》 中国青年网 7月8日)
总结以上暖新闻类型,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点赞、感动始终占据主流,这些人物事迹是有温度并且充满感召力的,极易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和关注,对于营造正能量的高校网络环境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争议性事件的正面舆论倾向
争议性事件是指由社会生活中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触发,引起社会参与,牵出广泛争议或质疑,形成“争议场”的热点事件和问题。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正面热点事件当中同样存在涉及高校的一些敏感问题,比如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川美人体写生、考研直播等等,网民基于自身情绪和立场的相互交锋非常明显,但在民意的充分聚合以及媒体大V引导作用强力发挥之下,整体舆论偏向正面评价。下面我们将以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不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网络舆论场上,关于“好的大学没有围墙”、“国外大学没有围墙”、“中国唯一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等讨论话题已经盛行多年。9月10日,“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又登上了微博热搜,校长王树国称,希望大学不仅物理无围墙,更希望学术无围墙,也希望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到“心中无围墙”。一方面出于安全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大学之开放本性问题,舆论场中围绕“大学该不该建围墙”展开激烈辩论。
11时左右,澎湃新闻率先报道“#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校长:望学术无界”一事,1个小时之后,网络热度值呈直线上升,并于13时许到达峰值,随后逐步回落。从网络热度趋势看,这场由西安交大新校区无围墙所引起的“辩论赛”还在继续,可以预见的是,民间舆论场对此仍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认为“大学应该建围墙”的网民占比57.9%;持反方态度占比22.5%;中立立场占比19.6%。针对校园安全问题,有网友表示还是要看校方保卫处和警方的治理,还有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西交利物浦的学生现身说法,鼓励大学校园建设大胆尝试;关于大学之开放,争议点主要集中在到底需要适合学习的安静氛围还是要共享资源与兼容并包的胸襟和智慧;提及国外大学无围墙多数网友称“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此外一些西安交大学生澄清“新校区创新港方圆几公里根本就没有居民、外卖起送费都上百,宿舍区、学院楼进门都是刷卡、刷脸、刷指纹”,呼吁了解实情再进行评论。
在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上,媒体、政府所占比例仅为1.9%。虽然现阶段校长出面回应舆论质疑收获了不少点赞之声,更多源自官方客观理性评论仍然十分必要。这不仅仅涉及到“大学该不该建围墙”,还包括如何看待“有形和无形的墙”。
归根结底,网络民意存在着理性与非理性的博弈,涉高校正面热点的争议性事件虽然暗含着积极价值对话与探讨的正面舆论倾向,也要警惕不合理的观点表达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让非理性的声音渐渐减弱,使理性的声音占据主流。
三、正面热点事件的负效应
一则被置于舆论聚光灯下的高校正面热点事件产生的效应并非全然正面,通常其所要传达的信息和意义存在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一方面,站在传播者立场,信息的采编和发布必然会渗透着某些主观因素,可能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失真”,从源头上终结正面热点事件的正效应;另一方面,活跃在舆论场中的网民以及利益相关群体对所接受的信息解读各不相同,导致负效应现象时有发生,同样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江西师范大学的几名研究生室友花费两万元打造的“仙女寝室”被就地拆除,曾经强调的“生活仪式感”轻轻拍打着脸,让不少网友啼笑皆非。在这一事件中,社交网络媒体、网民和政府官微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梨视频于1月4日发布#美女研究生打造仙女寝室#的博文,称室内悬挂各种小灯泡,将宿舍装饰得十分温馨,此时并未在社交媒体上产生任何涟漪,直到消防官微参与其中。1月5日19时30分,@中国消防 转载博文并提出质疑:没有隐患?学生宿舍属于人员密集场所,根据我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GA 654-2006)》,不得随意乱接电线,擅自增加用电设备。并请@江西消防 通知到@江西师范大学 现场核查。随后这一事件热度开始缓慢上升,引来不少网友围观。5分钟后,@江西消防 响应指令,并请@南昌市消防支队 到场核查。晚间,@南昌市消防支队 回应“已经对仙女寝室就地拆除,整改到位”,讨论热度达到巅峰。
不到两小时排除安全隐患,消防官微的接力响应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而@中国消防 负责人坦言这是自己在刷微博时,看到了报道中的视频,由于职业敏感性,认为视频中私拉电线的行为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艾特地方官微,消防官微与网友互动取得了高效成果。是否会对当事学生进行处分备受网民关注,江西师范大学对此发布声明,涉事寝室检查整改后,学校已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并未对她们做出校纪处分。“仙女寝室覆灭记”经过@江宁公安在线 @江宁婆婆 等博主的传播,一时之间也成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话题,更警醒网友提高安全意识。
1月5日,@江宁公安在线 整理该事件全过程,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该条博文迅速得到网友的点赞支持,据微博话题页显示该条博文的转评赞数已经达到11万+,@凤凰网 @共青团中央 @浪玩堂 等博主均转载了博文,扩大了博文的传播影响力。@共青团中央 更是调皮回复“仙女下凡也要注意消防安全哟”。
鹰击早发现博文传播分析显示,该事件的博文类型以评论和转帖为主,占比达到96%以上,而网民在围观事件发展全过程后,评论画风颇为幽默:生活需要仪式感,更需要安全。学校宿舍一直是消防问题的高发区域,仙女寝室的改造本以为会得到夸赞,却忽视了可能给宿舍带来的安全隐患,看似不起眼的小串灯,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消防官微接力的举措更是为网友上了一堂生动的提高消防意识课程,排除安全隐患,保证生命财产安全。
原本是一则关于享受校园生活的线下正面事件,媒体曝光被赋予了更多含义刺激着线上舆论的形成,线上舆情的爆发又对线下实情的处置产生着重要影响,推动更多媒体的重复报道和持续报道产生累积效应。在此基础上,舆论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网民情绪不断高涨,最终导致强大的“意见气候”,线上线下相互结合、议题与情绪相互强化共振进一步考验着涉事各方的应对能力。
四、大学生维权事件的新图景
传统的维权手段基本处于一种刚性模式之中,维权主体行为和案件受理程度受制于既定权利的控制,声音相对单一。伴随着网络维权的兴起,话语表达和信息交流渠道更加多元化,参与和讨论公共事件的成本越来越低,公众通过新媒体途径发布个人维权信息以引起网民、大V、政府、律师等社会各界关注促成舆论共鸣,进一步推动解决现实问题。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一旦有意识地与侵权行为作斗争主动进行维权将有力构建社会认同,在传播抗争诉求和展开话语博弈等方面更具优势。热门打卡景点上海迪士尼乐园一度引发全网热议。事情的起因是华东政法大学大三学生小王携带零食进入迪士尼时遭遇园方工作人员“翻包检查”,小王认为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侵犯,于是将其告上法院,要求判令禁止游客携带食品入园的格式条款无效,经过近一年的诉讼和舆论发酵历程,小王胜诉获赔50元。
8月9日,中新经纬率先发布了“迪士尼禁止自带饮食被大学生告了”的相关消息,引发舆论热议。网民纷纷表示迪士尼强制翻包侵犯隐私权,园内食物价格虚高还禁止自带食物侵犯消费者的选择权。随后,人民日报、央视财经、时间视频等媒体相继介入进一步报道此事。8月14日上午,中消协发布消息“支持大学生对上海迪士尼诉讼”,迪士尼利用其特殊地位对消费者进行限制,“搜包”是有损消费者人身权益的行为。
舆论的持续发酵终于引起了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团队的回应,于8月23日发布了一则姗姗来迟的相关说明:安检系应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乐园的食品政策的诉讼未决;“迪士尼不接受调解”的说法不符合事实。这一强硬态度随即引发舆论高潮,网民负面情绪爆表,“坚决不去,今后也不会去,好感全无”等评论充斥社交网络。
变化是从哪里开始的?从迪士尼首度松口表示将调整外带食物的规定到食品携带细则出炉再到与大学生获得和解,这股舆论怒火才终于散去。有评论称“打造童话的企业,不要相信世界上只有童话,还有人心和容忍的极限。中国消费者在这个风波中表现得相当体面:不仅是起诉的女大学生,还有无数支持‘适度维权’的普通人。”
从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的分析来看,在上海迪士尼食品携带细则出炉后,网民情绪以正面为主,占比达到了89%,认为这是迪士尼退后的一小步,却是广大消费者前进的一大步;部分人担心细则实施后,垃圾是否能及时清理带走的问题;还有人呼吁其他的大型游乐场所向迪士尼看齐,取消翻包检查及禁止携带食物进入园区的规定,各方观点基本趋于理性。
迪士尼选择妥协是必然的,在如今的舆论场里没有哪个企业敢如此挑衅公众,特别是作为一家外资企业,已经遭遇了若隐若现的“搞歧视”的指控时。回看这一事件,面对“造梦师”迪士尼的个体相对弱势身份,大部分人在遇到这类侵权时会选择沉默,根本没有获得公开报道和广泛传播的机会,但具有较高权益意识和能动性的大学生群体(包括小王)可以主动通过各种话语动员和表达方式展开抗争维权,为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的维权活动提供了新的实践空间。
第四章 高校正面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总结性思考
与2018年高等教育领域的正面热点事件相比,2019年在整体数量上仅为去年的一半,除增加社会服务类2件外,其余各类别均有下降,其中高校管理类最为明显,从96件(2018年)降至43件;2018年正面热点事件地域TOP3分别为北京(41件)、四川(30件)、浙江(24件),而今年北京仍然为高发地区、全国性升至第一位。在2018年正面教育热点事件研究中,我们立足于舆论倾向性,认为针对网民持中立态度的教育舆情,应当引起舆情管理者的重视;针对网民持正面或非常正面态度的舆情事件,舆情管理者应当积极应对想方设法扩大正面效应。为避免重复力求有所突破、挖掘更有研究价值的内容,2019年正面舆情报告聚焦在高等教育领域,故未过多着墨于舆论倾向性。
2019年正面热点事件舆情呈现积极、平稳、向好,各方舆情回应越来越及时,实现化危为机。但是,要想做到确保舆情少反弹甚至不反弹,将舆情反转、次生舆情、谣传等带来的影响和压力降到最低,还必须掌握具体思路。总体来看,高等教育正面舆情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一、从舆情管理者的角度:注意自身定位和职责界定,充分利用网络规律和规则,防患于未然
不论是负面热点事件还是正面热点事件,他们进入公众视野往往都是一个由潜舆情到显舆情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信息之间难免掺杂着整合与同化,加大处置难度。因此,对于舆情管理者来说,加强教育舆情前瞻性研判、提高风险意识,关口前置方可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首先面临的是高等教育舆情处置可能横跨区域和部门的问题,这就需要搭建信息沟通和协调处置的扁平化结构,确保能够第一时间精准联系到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其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利用专业的舆情监测软件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完善技术监测的软硬件基础,便于找准教育舆情应对的时间节点;再次,教育系统应发挥高校智库资源优势,重视日常化琐碎舆情事件的回应,将重大舆情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或初生之际。最后,面对突发性正面热点舆情事件,及时跟踪网络情绪调整引导方向,延长舆论周期,将会取得更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从传播路径的角度:加强不同传播平台互动建构,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利用新媒体及时纠偏
绝大多数教育部门及教学单位都成立了包括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抖音、自媒体等的新媒体矩阵平台。在舆情正面热点事件传播过程中,注重权威信息发布、澄清网络谣言、培育正能量“意见领袖”将进一步扬正面舆情之利。
由于高校大学生群体密度较高、舆论环境宽松自由,校园谣言一旦出现极易被疯狂传播,及时辟谣至关重要。一则《关于2019年春季学期大学物理实验室实验暂停教学活动的通知》在朋友圈疯传,通知显示由高校教务处发出,有同学反映物理实验产生偏差,经学校勘探,教学楼发现“大量金矿”,遂封楼停课、开采矿藏。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现已出现@中山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等多个版本,经求证,以上均为谣言!”@浙江大学 官微回应“没有金矿,也不停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回应“中国科大坐落于安徽省合肥市,没有金矿”;@西南政法大学 回应“无限期封锁博学楼?想的美谁P的图?命令你乖乖去上课!”这些涉事主体都充分把握了舆情发展动态,承担话语责任,用微博平台主动发声,遏制了谣言传播,缓解网民负面心态。
三、从媒体议题设置的角度:处理好公共信息服务与公众情绪引导的关系,适时转移网民关注点
面对高校领域的正面热点事件,媒体既要做好公共信息服务努力留住用户、吸引用户,又要随着信息需求内容和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通过做好设置议题来引导公众。因为每一个值得深度解读的热点背后,都聚集着大量公众情绪,媒体便是公众情绪的减压阀和疏导者。
网络直播现今风靡一时,当与考研这种严肃、持久的学习过程搭配起来的时候,除了让人感到有点新奇,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质疑声,有人说学习需埋头苦读,对着镜头和观众如何能平心静气;有人怀疑这是假装努力博流量。究竟是励志还是作秀?科技日报发文《考研直播 积极的学习“作秀”无伤大雅》,根据舆论不解的情绪表现与现实情况积极回应,把握住了对这一事件的舆论定调权。
针对产生负效应的正面教育热点事件的议题设置,媒体还也可选择设置一个新的议题,转移网民关注点。光明日报评论“仙女寝室覆灭记”提到,“大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乃至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在恪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大学到底如何给予学生更多基于个性的、自主的、创新的行为空间,已成为当前学校必须面临的现实课题。”该论断没有停留在镜子式再现层面,而是综合各方反应告诉公众应当“怎么想”,从而构建出对高校管理新的认知和判断,不失为主动出击、切割舆情长尾的有效手段。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