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及公众话语权的构建发展,使得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日渐式微,进而成为推动舆论形成并不断演化的重要力量。而在舆论演化的过程中,因为自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以及网民参与意识的强化,时常会导致新闻媒体被动的参与报道以及官方的滞后回应,进而形成舆论倒逼现象。舆论倒逼作为民间舆论场域内的反向力量,对官方舆论场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何为舆论倒逼?
2011 年 10 月,祝华新在《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网络舆论倒逼模式”的概念。他认为舆论倒逼是“公众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并疯狂转发扩散,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大肆传播的舆论态势,并迫使有关部门作出回应。”而学者学者丁柏铨认为,舆论倒逼是指“在公众中形成的与官方、与官媒期望形成的舆论不相协调、出乎所料的舆论,这些舆论反过来迫使官方和官媒对其中涉及的问题作出回应,政府部门还要作出相应的处理。”尽管学界还未形成关于舆论倒逼的明确界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很多舆情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舆论倒逼的不断发生,舆论倒逼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舆情传播现象,构建及改变着当下网络舆论生态。
舆论倒逼形成的特点
舆论倒逼现象的发生有一定的触发因素,这包括舆情事件涉及到的议题矛盾、传播力量,而在舆论倒逼形成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话语特点,这些话语表达总体上是以负面为主。具体而言,舆论倒逼在形成的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
1、议题特点——公众利益、官民矛盾等议题是触发舆论倒逼的重灾区。通常来说,舆论倒逼主流媒体发声或者倒逼官方进行回应,其舆情事件的议题往往会涉及到与普通网民公共利益相关的话题,或者涉及到官民矛盾、亦或者是涉及到不公正对待的话题。例如此前经典的辱母杀人案以及近日讨论较高的妇女拐卖事件等。这些事件之所以形成舆论倒逼,其中暗含着公众对公平正义、对社会文明的期待,也饱含着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作为,关注民意的迫切诉求。
2、传播特点——民间传播为起点并形成传播影响力,媒体跟进或与自媒体形成传播合力。舆论倒逼现象形成的传播力量,大体是以自媒体以及普通网民的爆料传播为起点,他们的传播在网络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之后,民间舆论场内产生一定的舆论力量。这种舆论力量一方面倒逼新闻媒体参与传播,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或与自媒体形成一定的传播合力,进而形成更大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倒逼官方能够积极回应,倒逼官方介入。如果官方在介入回应的过程中,不能精准的回应公众的诉求和质疑,那么往往会掀起更大的负面舆情风暴。因此,官方被倒逼回应时,需要统筹考量舆情态势,直击舆情倒逼的痛点。
3、话语特点——存疑、质疑、愤怒等话语诉求凸显,社会负面情绪表达明显。舆情倒逼官方进行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舆论表达的话语也呈现出突出的特点,其中“质疑、愤怒、震惊”等充满负面色彩的话语表达极为明显,充满负面情绪的表达内容充斥在网络中。对官方负面情绪的积聚,往往会进一步扩大民间舆论场内非理性话语表达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这需要官方在介入的过程中,要做好负面情绪的疏导工作,切勿采用封锁压制的方式处理舆论倒逼。
舆论倒逼的引导
舆论倒逼作为一种较为主动且能量较大的舆论力量,与网络民意息息相关,需要切实做好引导工作。因为,舆论倒逼如果不被重视,不仅会导致舆论极化、谣言形成、恶意煽动,而且会加剧官民之间的对立矛盾,有损政府公信力的构建。因此,主流媒体以及官方影响重视舆论倒逼的引导。这首先需要官方积极应对、提升应对机制;其次需要主流媒体发现问题并主动促进问题的解决;再者也需要相关平台构建起自媒体以及网民理性表达的传播机制,对蓄意煽动制造舆论倒逼的传播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参考文献:祝新华《网络舆论倒逼中国改革》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