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日上海新增1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以来,上海本轮疫情已持续三周多的时间。3月23日,上海新增4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979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创下本轮疫情以来的新高。截至3月24日,累计通报新冠阳性病例5863例,含确诊病例248例,无症状5715例。随着上海本轮疫情防控越来越面临着复杂严峻的现实考验,网络舆情热度也“水涨船高”,并伴生出多个舆论敏感点。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进行疫情舆情“脱敏”、防止舆情走向不可控地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上海疫情舆情发展态势
整体而言,上海本轮疫情舆情热度从3月1日至3月23日持续长时间在线,3月14日到达舆情峰值,与此前的舆情攀升期相比,舆情回落期热度下降速度变缓。梳理发现,舆情热度的变化趋势与上海本轮疫情的发展程度呈现正相关,一方面,3月1日至12日,无症状和确诊病例每日新增均在100人以下,12日至14日,两者每日突破百人,致使舆情热度增幅速度加快,仅用2天即触及顶点;另一方面,3月15日开始,无症状感染者每日新增百人且比例远远超过确诊病例,拐点未到,舆论注意力始终保持高位。
二、上海疫情的主要舆情敏感点
防控常态化以来,上海本轮本土疫情是持续时间长、难度大、任务重的一次,不断内耗着公众信心,同时外化成疫情舆情的敏感议题。
1、疫情层面:确诊和无症状比例悬殊
上海本轮疫情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悬殊引发舆论三大质疑,其一,该数据与全国情况出入较大被认为人为造假,“是因为上海人的免疫力都很强吗,就4个确诊900多无症状,能不能把实际情况报告一下,改成无症状就能看不见了吗”;其二,核酸检测聚集是否造成病毒的隐匿传播,“有一个怕是传染一片啊”;其三,上海本轮本土疫情抗疫模式是否存在一定的外溢风险,“能不能不要再放阳性人员出上海市啊!”。
2、医疗层面:封控区特殊人群就医难
网络上出现了孕妇以及身患重大疾病者和封控区民众的求助声音,“上海到底哪家医院能接受嘉定区癌症患者化疗,请广大网友帮扩,帮帮我们的病友尽快得到治疗”、“求呼吁,求转发,家中孕妇目前需要找到接收医院”、“对于封控这个词的认知上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啊,封控小区街道=不管了吗?”就医难也是遭舆论诟病的一大方面。
3、生活层面:居民买菜、快递受影响
上海本轮疫情期间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上海买菜”一度登上网络舆论场热搜,多家生鲜平台回应“商品供应充足,但在配送端存在压力”,朋友圈甚至出现挖野菜攻略;受疫情影响,很多上海快递发不出、收不到、被积压退回,而官方回应“上海收发快递正常”未考虑到群体情况,引发部分网民的反感。
4、宣传层面:媒体遭吐槽“丧事喜办”
为缓解本轮疫情的紧张情绪,部分媒体基于正面宣传的需要作出一些积极的报道,但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如“上海隔离在健身房80后女生:现已回家隔离,称重惊喜瘦三斤”遭舆论吐槽“丧事喜办”、“这是什么正能量新闻吗?”,网民不满情绪转向媒体自身。
5、心理层面:段子成临时“避难所”
上海居民长期处于疫情、核酸检测的压力之中,形成了对自身处境进行想象和情感表达的互联网段子文化,涵盖文字以及图片的形势,如买咖啡、核酸排队喝葡萄酒、啃绿化带、买菜种等等,掀起自嘲式的舆论狂欢,成为网民紧绷精神状态下的临时“避难所”。但长期来看,段子本质上是舆论出于上海抗疫现状的不满情绪宣泄,是建立在负面基础上的自我调节,不乏捏造事实和偏激言论,可能造成一定的舆论误导。
6、舆论层面:网络谣言制造焦虑恐慌
上海本轮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制造焦虑、引发恐慌的谣言层出,如上海老人疫情期间翻栏杆受伤、上海浦东北蔡确诊8000多例、上海将封城7天、上海3地在造方舱医院、上海下发《疫情防控升级紧急通知》等等均被官方辟谣。越是疫情严峻的特殊时期,越需要及时有力回击谣言,消解舆论不安定因素。
三、上海疫情的舆情脱敏对策
上海本轮本土疫情的复杂严峻产生了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对当前疫情敏感点实施“脱敏”对策成为当务之急。首先,防疫过程关注民生,切实解决网民诉求,使买菜难、快递收发问题、就医难得到进一步及时解决;其次,媒体报道抓住现实困境,而非一味进行正面报道,与网民情感形成共振,争取网民信任;最后,专家发声,将段子文化和网络谣言背后的焦虑恐慌有效疏导,同时切断部分自媒体的炮制谣言的渠道,依法查处造谣行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