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提出与命题假说
1、提出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者诺伊曼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的重要理论。将舆论看作是一种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约束力的力量。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发表的论文中提出,后来在其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中进行全面的论述。
2、命题构成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的社会惩罚,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会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考察,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处于优势意见或多数意见时,就会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的意见属于劣势意见或者少数意见时就会倾向于保持沉默或者随声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意见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于是优势意见就会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会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者来转向沉默,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制约舆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领袖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恐惧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的过程。
二、沉默的螺旋的舆论观和效果观以及意义
1、舆论观
该理论是从社会心理视角来把握舆论现象的,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被称之为舆论。而一旦一种言论具备了这一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的人,就会有遭受社会制裁的危险,所以人们只好在公开的言行中避免与其发生冲突。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2、效果观
大众传媒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对社会上意见分布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一种多元无知的状态。这是传媒提示的这种意见分布会被大多数人作为真实的情况来认知,这一结果会引起沉默的螺旋的过程。
3、意义
首先,该理论将舆论的形成过程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对于舆论形成过程的强大影响。
其次,该理论强调了大众传媒通过营造意见环境对舆论产生的强大影响,是大众传播从有限效果论向强效果论转化的一个关键性研究。
另外,该理论对于重新评价大众传播效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作用,对有限效果论起到一定的纠正作用。
三、网络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适用性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空间里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既有人认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被不断弱化,呈现出被消解的趋势;也有人认为,在网络环境中该理论仍然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是从总体抽象的意义上来探讨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强化或是弱化都不能很好的反应出网络传播的本质特点,应该放在具体的传播情境中加以考察。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深度发展,社交媒体崛起成功赋权于受众,受众的话语权大大增强,参与社会事件的渠道多元泛化。而且在网络环境中公众的发言是匿名的,尤其是在一些论坛或者意见广场,人们的关系又是随机的,不稳定的,所以当某个人发现自己的意见与周围意见环境不一致时,他有了相比传统大众传播时代更为广泛的参与渠道,很可能会通过转换空间来解决自己的认知失调,所以公众由于惧怕孤立而产生的趋同行为就会减少,沉默的螺旋发生概率也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互动性,可能会引起更大规模沉默的螺旋。网络传播空间中的沉默的螺旋很大程度上是“自下而上”发生的,先有局部意见
的聚集再加之网络意见领袖施加的影响,会使局部意见进行扩散。通过多元渠道,从一个群体扩散到多个群体,甚至会形成全网络的沉默的螺旋。
四、新媒体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的延伸发展
1、反沉默的螺旋
即指一种与沉默螺旋相反的模式,刘建明教授曾提出舆论背反模式,即媒介议程引起相反的舆论,导致沉默螺旋理论的完全失效。王国华在《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中提出“反沉默螺旋”现象的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一种模式即指在“反沉默螺旋”模式中,公众具有理性,能自我思考且不会盲目从众和趋同,受众会支持少数意见,而这些少数意见被更多的网友接受后,可能发展成为与多数意见相匹敌甚至超过多数意见的情况。两种路径指的是“反沉默螺旋”现象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传播路径,即理性“反沉默螺旋”和非理性“反沉默螺旋”。
2.沉默的双螺旋
双螺旋的场域分别是传统大众媒介及权威发声渠道和新兴的自媒体平台以及其他表意平台。在互联网社会,传统媒体积极融入网络社会,凭借相当丰富的经验和资源形成自己的意见优势,弘扬主流价值观,自上而下传播信息,使受众逐渐认同并接受传统媒体的声音,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后者则凭借新的媒体平台主动参与舆论的形成,积极发表意见,为自己的利益诉求找到新的渠道,也改变了个体对于大众传播的依赖。这种平台会吸纳拥有更多相同心理倾向的个体,促使他们在意见倾向上报团前行。新媒体语境下的个体以及随后形成的群体多从自我诉求出发考虑问题,感情色彩浓厚,往往以批判和反思影响出现,是自下而上的传播,形成另外一种“沉默的螺旋”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