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报道传播中,对媒介信息生产、意义建构、传播过程的研究常会用到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而关于“框架”,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1974 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明确定义为: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该定义认为框架是过去的经验或知识的积累,既作为一定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大脑中,也作为既有结构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
一、“框架”的应用分类
个人框架:每个人在“关于存在、发生和意义这些问题上进行持续不断的选择、强调和表现时所使用的准则”。
组织框架:一个组织信息处理的认知结构或定性准则,根据这种认知结构或这些准则对信息处理的结果,则体现了一个组织对该信息性质的基本判断以及其动机、立场、倾向和态度。
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媒介框架即媒介机构信息化处理的组织框架,媒介框架代表着一种选择原则,使新闻记者能够对错综复杂、常常矛盾的大量信息进行迅速而例行的加工与“打包”。
在这种媒介框架概念扩大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则称为新闻框架。
二、新闻框架的深入理解
1、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也受到如新闻价值规律等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这些原则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2、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号体系(定性的关键词或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符号等)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
3、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来说,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简明扼要地向受众提示新闻事件的性质和意义。
三、新闻框架建构的机制表现
报道规模控制:这是新闻框架建构的“基本”,主要是通过报道量和报道顺序的控制,来放大或淡化某个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或影响。
具体信息呈现控制:
1、如何定义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
例:在灾难事件中对追责一方的直接定义或暗示。
2、做怎样的身份认定——对当事人、相关方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
例:在各大灾难事件报道中,有的媒体运用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新闻语言和视觉信息对受害者做充分报送,彰显事件作为“人性惨案”的性质,也极易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和“移情”效果。有的媒体弱化对受害者的报道,则强化事件属于技术失误的性质。
3、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标签
例:俄乌问题中,俄罗斯把俄军采取的“特别军事行动”塑造成“自卫战争”,是反对“北约东扩”“维护俄罗斯安全”的战争。而乌克兰把俄国视为“侵略者”,是“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4、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
例:是否将单个新闻事件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层面上,进行引申泛化。
三、框架效果与受众框架
运用不同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心理学的既有研究表明,即使是本质相同的事件,由于文本的表述框架不同,人们的反应或决策选择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新闻框架为新闻事件定性后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产生影响。主流媒体占统治地位的新闻框架可以营造具有某种特色的信息环境,进而引起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特定反应。
而在受众层面,阅读新闻也是一个基于个人框架对新闻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释规则,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有关,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和批判力。
因此,可把舆论态度看做是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相互作用的结果。此外,对于受众个人经验较为间接或较复杂的新闻事件,特别是在缺少对照性信源的情况下,媒体的主导性框架所造成的先入为主效果则可能会非常明显。
参考资料:传播学教程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