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以及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自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络舆论行为成为当下网民新的交际方式。而在网络舆论的传播过程中,舆论从众现象尤其突显。
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什么是从众现象?
从众现象原指相符行为的一种。群体成员受群体心理气氛的影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在态度和行为上相一致的现象。从众现象大都是在群体压力作用下产生的。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与其他成员一致时,就有一种安全感,否则,个体就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是大多数人的意向使个体在心理上往往难以违抗。在社会舆论活动中,从众现象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意见为准则,做出社会判断、改变态度的心理习惯。从众包括思想上从众和行为上从众两种情况。从众对规范的服从是盲目的,是为了避免感到压力和孤独,因此,从众行为常有明显的非个性化特点。
从众的特点
(一)引起从众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个体想象中的群体优势倾向,也会对个体行为造成压力,使其选择与想象的多数人倾向相一致的行为。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其随大流时并没有意识到。
(三)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性是从众的特点。
从众的功能
在社会生活中的从众行为大多不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它本身无所谓是积极的或消极的,主要取决于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沟通才有可能;反之他们的沟通与互动则促进这种共同性和- -致性的发展。
从个体来看,他只有在多方面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个体需要以从众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已迅速适应未知世界,因此从众具有个体对社会生活适应的功能。
从众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者其他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他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2、对偏离的恐惧
偏离群体的个体会面临较大的群体压力,乃至制裁。任何群体均有维持一致性的倾向及对偏离的惩罚机制,对那些鱼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接纳、喜欢和优待,而对偏离者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人实际上已有尽量不偏离群体的习惯。个体的从众性越强,其偏离群体时产生的焦虑也越大,也越不容易偏离。从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看,东方文化更倾向于鼓励人们的从众行为,因为东方人较容易产生对偏离的恐惧。
3、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凝聚力高的群体中的成员,群体认同感较强,与其他群体成员之间有密切的情感联系,有对群体做出贡献和履行义务的自我要求。由群体参照性引发的从众是真从众:由于恐惧偏离而引发的从众是权宜性从众;而由群体的高凝聚力,个体期待与群体规范一致等引起的从众行为则是层次上更高的从众行为。
4、与群体融合的需要
与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可以使人更容易被成员接受。舆论环境是否和饭圈文化的兴盛有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发声能够被人认可。有人从饭圈的文化中发现,只要我跟着大众舆论发声,赞赏与我一致的,讨伐与我不同的,就会有人认同我,我就可以获得成就感。但这样无疑是错误的,这也会造成一面倒式的舆论。
影响舆论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
1、群体成员态度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愈大,个体愈易产生从众行为。
2、群体对个体有较强的吸引力,则个体易于从众。
3、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行为的数量随群体规范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其临界值大致在三- -四人。
个体因素
1、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产生越少:反之,个体自我评价低的,容易多发从。
2、个体自信心较强的,从众较少:反之,个体自信心低的,容易多发从众。
3、个人的卷入水平:一旦一种意见被表达出来,人们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
4、性别和年龄: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
5、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外部因素
1、刺激性的物质:刺激性的物质是影响从众行为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做出从众反应。
2、时间因素:交互作用的早期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
3、知识经验:人们对刺激对象越了解,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
相关事件:司机为救婴儿闯红灯家属拒作证
广东东莞的网约车司机艾先生接到一张订单,乘客为一家三口带着一个婴儿,上车不久婴儿突发疾病失去知觉。艾先生连闯三个红灯将孩子送医,为此,他要被扣18分,并处以600元的罚款。交警表示需提供相关的医院证明,但婴儿家属却拒绝作证,称闯红灯跟他没关系。最后交警通过调取公共视频和医院记录证明了确实发生过这件事。艾先生说,虽然他无法理解患者家属的态度,但是并不后悔这么做。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引发网友热议,相关话题#司机为救婴儿连闯红灯家属拒绝作证#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舆论呈现一面倒的景象,网友群情激愤,力挺网约车司机,纷纷指责乘客的行为。然而事后,有网友抽丝剥茧找到了当事人的资料,却发现事情出现了大反转——被联系的家属并非司机师傅承载的婴儿家属A先生,而是同样抱着孩子坐网约车去医院看病的另一位家属B先生,医院给错了联系电话!
参考: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
百度百科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