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舆情已经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向现实倒灌的主导性舆论力量,各相关部门对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突发公共事件出现后,“第一时间”应对处置已经成为有关地方和部门的常态性工作。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即便做到第一时间进行舆情回应,仍然遭到部分网民质疑,进而陷入新的舆情沼泽。因此,建立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回应后仍遭质疑的解决方案显得十分必要。具体解决办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根据舆情演化的生命周期把握舆情拐点进行及时回应
突发事件一般都存在一定的舆情演化的生命周期,即酝酿期、生成期、爆发期、回落期等,任何一个环节处置不当都有可能产生舆论撕裂的重大危机。舆情主体“第一时间”介入不仅仅把握时间维度的基本要求,还要依托舆情监测工具如鹰眼速读网舆情监测系统做好舆情研判工作,着眼于不同阶段的舆情“拐点”。如在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传播初期热度水平较低的状态下,舆情主体回应可着重研判谣言,防止舆情不可控;在舆情爆发期,舆情回应主体需要及时发声,抢占舆论制高点等。
2、舆情回应要兼顾重速度和重权威
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意味着要注重回应速度,但同时要兼顾回应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为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上通常引用“工作人员回应”作为信息来源,但工作人员的口头回应往往缺乏前因后果描述的系统逻辑,语言表达存在随意性,很可能造成公众的误解。因此,要强调正式的官方的文字通报。
3、充分重视双向互动交流的沟通机制
突发事件要从全局上把握“第一时间”策略,也包括第一时间进行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互动。一方面,研判网民关切点,随时对舆论的疑虑和诉求进行反馈性回应;另一方面,舆情主体要加强与网民的双向互动,跟进沟通事件进展。
相关阅读推荐:突发事件中政务新媒体的优势、困境及改进策略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