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为某互联网公司女员工被侵害事件引发网民关注职场骚扰问题,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在20岁到26岁之间的女性,每三个人就有一个经历过不同程度的职场性骚扰,其中近三分一没有告发,更只有3%的人提起了诉讼。职场骚扰话题经过社交网络的发酵后更是成为热极一时的话题。
一、舆情传播态势
自8月7日有网友爆料阿里女员工被直属领导要求陪酒,被灌醉后遭到猥亵事件之后,关于职场骚扰的话题便同步话题热度呈现出直线上升趋势。虽然该话题随着网络议题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但是从舆情演变趋势来看,职场骚扰的话题并未就此熄灭,进入了较长的舆情议论波动周期。大众对于职场骚扰的话题议论也在不断发生迁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阶段:
1、舆情上升期:职场骚扰激起汹涌舆情;阿里员工在爆料经历职场灌酒、性骚扰等事件后经过@赵宏民 等网络大V的合力推动迅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妇女报于8月8日在社交媒体上提及“用人单位是防治性骚扰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健全防治性骚扰内控机制,形成性别友好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应当成为一个企业的自觉与责任担当。”这一为职场女性发声的言论获得诸多网友支持。
2、舆情波动期:职场骚扰话题发散与网络民意调查;网民在关注阿里事件进展的同时,有关职场骚扰的话题逐渐发散,这一阶段的信息讨论发散至困扰年轻人的职场骚扰、如何定性职场性骚扰、不同职业存在的职场问题、女性在面对职场骚扰的主观态度以及部分媒体博主发起网络民意调查,比如网民是否经历过职场骚扰等问题,根据@新京报 记者调查显示,#超4成女性遭职场性骚扰后选择隐忍#;8月11日,全国妇联权益部编写的《防治职场性骚扰指导手册》内容进入网民视野,在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宣传下强化了网民对职场骚扰的定义,舆情呈现出反复波动趋势。
3、舆情消退期:反职场骚扰行动进行时;由阿里事件折射出来的职场陋习文化其实正是反映我国职场普遍存在的人情往来缩影,而女性在这样的人情交际过程中很容易面临被揩油、被骚扰却难以拒绝的行为。由此契机,众多互联网公司开展反职场骚扰行动倡议肃清风气,阿里、爱奇艺、新浪等互联网企业纷纷强调反陪酒、反职场骚扰,8月13日#爱奇艺发布全员信宣布抵制职场潜规则# ,8月16日#新浪发全员信反性骚扰#,#网易更新防止性骚扰条款#...这类信息活跃在舆论场中为保障女性权益以及破除职场陋习树立榜样,同时也逐渐安抚该话题下的网民戾气情绪。
二、职场骚扰话题传播特点分析
1、男女职场环境差异下女性平权与维权诉求呼声高涨
阿里事件的恶劣影响之后刺激网民开始关注职场骚扰问题,男女性职场生涯中都有可能遭受到职场骚扰问题,根据《2018年中国职场性骚扰调查报告》显示,遭受过职场性骚扰的受访者中91%是女性,实施者82%来自男性。网络环境中涉及男女性别、权利的话题素来比较敏感,男女性在职场环境中的差异激发网民开始站队为女性平权,以及鼓励受到职场骚扰的女性勇敢维权,推动这一议题纵向发展。
2、职场骚扰话题指向多元化议题,产生情绪共鸣
在高涨的网络声量中,围绕职场骚扰的话题从关注“职场性骚扰困扰年轻人”、“职场性骚扰你会忍吗”、“如何界定职场性骚扰”、以及如何处理职场骚扰、维权等多个维度展开。同时网民对于职场中酒桌文化、骚扰行为等吐槽声音逐渐壮大,女性在职场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等持续引发网友产生情绪共鸣。从该事件的网络情绪反馈来看,负面情绪占比高达73%,前期舆论负面声音集中在抨击阿里酒局文化及为受侵害女生“讨说法”维权的浪潮中,可以看出8月7日事件发生至8月15日负面情绪均是事件主要基调,而随着企业及社会自发抵制职场骚扰行动,媒体及自媒体博主普及职场骚扰行为及法律法规,其中新实施的民法典将有关性骚扰规制的内容规定在人格权编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项下,被视为填补了国内对性骚扰问题在基本法律层面的立法空白,舆论场中正负面情绪逐渐趋向均和。
3、普法定性传播,多方合力净化职场不良风气
职场骚扰话题调动了网名对社会公共话题的参与感,不仅仅是围观这一议题的发展,同时官方媒体在其中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热门博主中影响力靠前的媒体博主如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传播“遭遇职场骚扰如何应对”等话题,提升职场礼仪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传播,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豫法阳光 通过案例“偷拍女同事发朋友圈称其老婆”分析职场中的骚扰案例进行普法传播,经过自媒体大V的层级传播产生影响力。面对职场骚扰问题,不仅仅是需要加强职场素养及法治传播,同时更需要企业方的支持,企业敢于对职场性骚扰行为“亮剑”,才能共同营造对职场骚扰行为“零容忍”的社会环境。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