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上午,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了北京朝阳医院伤医案,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崔振国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去前1月20日,北京朝阳医院眼科医生陶勇出诊时被一男子持刀严重砍伤,一时间引发广泛关注,持刀追砍行凶的恶劣行径令舆论哗然。而此次凶手崔振国被判死缓,陶勇医生表态“那件事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身上的伤口已经愈合,只留下一道道疤痕,它们蜿蜒地匍匐在皮肤上,提醒我那次经历,也给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近一年来,恶性伤医案仍然处于频发高发的状态,始终成为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并且由于舆论的介入,加速了这些负面案件的判决和执行,但有些结果并不完全符合舆论期待。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消息爆出后,除了少量“大快人心”的表态外,舆论矛头直指“死缓”这一结果引起强烈激愤,同时也导致了公众深深的担忧。
舆情热度一触即爆凸显高扩散性传播态势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度网显示,2月2日10时左右,网络上关于“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缓”网络舆情热度开始显露,仅用3个小时即到达舆情峰值,呈现出空前爆发的特点。这一时期以主流媒体传播案件判决的报道为主,新华网、北京晚报、央视新闻、人民日报、观察者网等媒体通过新媒体账号及时发声,让公众立即了解到了准确权威的信息,所设置的#北京朝阳医院伤医案宣判#、#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缓#、#崔振国伤医案一审宣判死缓#等多个话题吸引网民广泛参与。
从2月2日13时之后,“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缓”的网络舆情热度整体上缓慢下降,至2月3日9时仍在持续,展现一定的舆情长尾效应。该阶段,经过主流媒体的高强度扩散,网络大V更倾向于表达个人观点,将持相似意见的网民聚焦在一起,并且与反向舆论进行博弈,左右着网民情绪。
民间舆论放大镜下“死缓=死不了”引群情激愤
从媒体评论“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缓”一事来看,多以“正义战胜邪恶”、“法治保护医护工作者安全”的理性基调为主,在《央视网评|“陶勇”案宣判 以法治利剑刹住伤医恶风》、《京报锐评|死缓!以重拳守护“陶勇们”的医者仁心》等评论性文章当中,普遍认为“暴力伤医的犯罪分子已经受到了刑法的严厉处罚”“我们要为医生撑起法律保护伞,让他们挺起腰杆治病救人”,站在比较理性的立场上坚定维护医生的权益和法律的权威。
但是,民间舆论场上的“死缓=死不了”的疾呼让该案件蒙上了“不公正判决”的阴影,受刚刚发生的广西百香果女孩案二审改判死刑连锁放大效应的影响,形成了对于公众心理的接连刺激,从而加剧了社会不安全感,这也导致与媒体舆论产生较大偏差。
通过舆情监测系统鹰击早发现分析“伤害陶勇医生凶手被判死缓”一事网民情感来看,负面情绪占比高达92%;中立占5%;正面仅为3%。在诸多热门博文评论区,“死缓?十几年就出来了”“直接死好吗”“死缓变无期,无期变二十,二十变十五,十五年后出来又是一条好汉”“死缓就是给了他一丝生的机会”等类似质疑和不满的态度表达声量最高,成为负面情绪的主要来源。
由此可见,法律意义上的“顶格”处罚与公众朴素的正义感尚存在一定差距。对于“死缓”类舆情而言,政法类媒体以及法律人士应该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联系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系统的解读分析。特别借助热点话题的舆论反馈,针对公众并不关注和理解的知识盲区多加引导,才能杜绝“网络判案人均死刑”、“网络定罪死刑起步”的舆论乱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