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首因效应的影响
近代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曾经指出:“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并且这种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是人的普遍的主观性倾向,会直接影响到以后的一系列行为。
在社会认知中,个体获得对方第一印象的认知线索往往成为以后认知与评价的重要根据。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是社会认知中的认知偏差中的一类。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首因效应对个体的影响
首因效应具有先入性、不稳定性、误导性,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某个人、某件事往往容易被某些表面现象所蒙蔽。首因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经历、社交经验的丰富程度有关。如果个体的社会经历丰富、社会阅历深厚、社会知识充实、社交经验丰富,则会将首因效应的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对个体也很少因为第一印象而产生偏见和歧视。首因效应的影响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通过学习,在理智的层面上认识首因效应,明确首因效应获得的评价,一般都只是在依据对象的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基础上而作出的评价,这种评价应当在以后的进一步交往认知中不断地予以修正完善。
首因效应对舆情事件的影响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首发信息对公众形成的第一印象将会影响着后期受众的信息选择和价值判断,公众在第一时间内获得的信息、得到的解释和回应、形成的观念,决定着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方向。
当下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方式也更为便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呈现多样化特征和趋势,除传统新闻媒体平台外,社交平台的便捷性使得网络信息的交流和交互更为快捷,与此同时,人们对于信息的分辨能力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考验。网络信息被多次、多渠道加工,从而使得人们接收到的信息存在千差万别,信息的首因效应被不断放大,这就给网络舆情信息的正确导向带来一定困难。
突发公共事件、重大舆情事件往往伴随着谣言的传播。这是因为谣言大都呼应着人们的现实感受、心理预期、情感共鸣,很多时候真假消息相互混杂,具有主观误导性和来源模糊性,常常比真相更有冲击力、传播力,危害不可小觑,因此重大敏感事件发生后,只有快速回应,公布事实真相,让权威发布跑赢谣言,才能抢占舆情先机,获得主动权,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当发生舆情事件时,最早出现的信息容易成为既有观点的素材,而一旦既有观点形成,外部力量就难以让其做出改变。正因为首因效应的重要性,所以在重大、危机、负面、热点舆情事件发生后,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外发布信息,用尽可能详细、清晰的事实证据阐释事件的来龙去脉,澄清迷惑,获得舆论关注和信任。
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的24小时内通常被人们认为是黄金时间,这是公众在危机事件中的社会心理决定的,公众往往认为最早听到的意见是正确的,最早接受的信息是大脑加工后来信息的基础。
网络舆情处理工作宜早不宜迟,及早发现,及时发声,及早响应,才能确保首发定调,抢占舆情先机,占据舆论领先权和主动地位,有效避免谣言的产生和传播。
政务舆情工作作为重大突发事件处置的关键环节,回应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部门甚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要求,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实效。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的政务舆情,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最迟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其他政务舆情应在48小时内予以回应,并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
根据首因效应抓住黄金一小时
随着即时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信息传播速度越发惊人,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的自媒体时代,热点舆情事件一旦发生,往往几分钟后就有目击者将现场图像和相关信息发到社交平台上,1—2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热闹起来,形成舆情热点。某种意义上讲,回应速度就是引导力。如何把“发现舆情-研判舆情-报批决策-权威回应”的速度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成为舆情工作中的新课题。而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适时的解决了早发现网络舆情这一困境,实现了全天24小时自动实时监测,及早发现网络舆情,为后绪尽可能快速地主动发声打下良好基础,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破解危机事件的时间压力,才能有效引导网民。
“黄金一小时”原则在舆情工作中逐渐被广泛实践和运用。如江苏南京对政务微博工作提出要求,对灾害性、突发性事件,要在事件发生后的1小时内或获得信息的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发布权威信息,并不断进行有序、有度的舆论引导,做到“一小时处置不耽误”“别让机关层级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障碍。”同时要求,在面对社会突发危机事件时,速报现象,慎报原因;先报举措,后报处置;动态播报,有始有终。
相关事例:
近日,一段关于“马腿奶奶”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牵动着网友的心。14日16:41,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网寻找一位疑用马腿做假肢的奶奶,希望提供帮助。15日,该基金会再次发声称,该单位已联系到三年前偶遇老奶奶的爱心人士,确认老奶奶家庭地址后,向当地政府了解到,老人的腿是安装的木制假肢,并非网传的马腿,且家庭情况尚可。该单位将赴当地核实情况。
12月16日,蔚县宋家庄镇人民政府通过公众号发布《关于网传“马腿奶奶”视频情况的说明》称,经调查,视频中的老人名字叫韩香,女,70岁,蔚县宋家庄镇朱家庄村村民,右腿叁级残疾。其致残原因是在老人年幼时跌倒造成损伤, 22岁时伤情恶化,进行了截肢手术并装配了视频中类似“马腿状”的木质假肢。后来,其子女为老人配置了新的假肢,但由于老人使用不习惯,仍然使用视频中的木质假肢至今。
前述说明称,韩香老人的丈夫为该县退休职工,退休工资近3000元,老两口生活有保障。老人有子女三人,其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工作,两个孪生女儿均已在县内成家。子女们对老人的生活一直关照有加。尽管衣食无忧,但老人勤俭持家,至今保留着捡拾废品补贴家用的习惯。下一步该镇将对老人的生活状态持续关注,积极解决老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第地时间发声,并紧随事件及时公布调查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新消息,把公众的目光聚焦在马腿奶奶及爱心救助方面,有效回应和引导了舆论,而镇政府的发布说明,更详细具体的阐述了事件的真实情况,回应了舆论关切,避免了谣言的产生。
参考:百度百科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