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标签:蝗灾 蝗虫 沙漠蝗虫 东非 非洲之角 3600亿只 4000亿只 粮食安全
(肯尼亚的沙漠蝗虫群 图片来自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官网 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简介:2020年1月2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文指出,沙漠蝗席卷东非,关于“蝗灾逼近中国”言论引发舆论关注,部分网民因恐慌而囤购物资。相关舆情量于2月15日达到顶峰。
1月29日至2月19日,全网有关“东非蝗灾”整体舆情传播趋势与负面舆情走势趋于一致。舆情态势呈现时空跨度大、负面舆情迸发、舆情生命周期长的特点。
1月29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早预警早行动”2020第一季度报告》称,沙漠蝗虫爆发威胁东非国家粮食安全,促使舆情萌芽但未引发广泛关注。2月2日,微话题“非洲遇25年来最严重蝗灾”引发舆论聚集,并于2月3日形成舆论小波峰,随即舆情趋于平静并进入较长的酝酿期。2月1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再次发布预警,呼吁各国关注蝗灾,舆论再次苏醒。
随着蝗灾路径、灾情等信息的公布,舆情走势逐渐攀高直至2月15日达到峰值,民间舆论场掀起“蝗灾距中国仅一步之遥”“蝗灾逼近中国”等相关舆论狂潮,随即舆情热度急剧下降。
2月16日,“蝗灾到6月或再增500倍”相关信息以及中国农业农村部回应“国内大面积爆发蝗灾风险很低”,促使舆情在2月17日再起波澜,随即逐渐下降。后续,相关舆情热度可能随着灾情程度再起波澜,但舆情热度料将不会再次形成高峰值。
关注东非蝗灾蔓延态势
早在2019年7月25日,“联合国新闻”发文《粮农组织:也门和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虫疫情迫在眉睫》,预警称:受强降雨影响,沙漠蝗夏季繁殖数量增加,可能会在未来三个月内,对也门、苏丹、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以及索马里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区造成严重威胁。2020年1月20日,“联合国新闻”再次发文《粮农组织:东非蝗虫数量激增 规模和破坏力达空前水平》,指出需扩大应对行动的规模,谨防蝗虫数量指数级增长并扩散到东非更多国家。“4000亿只蝗虫已到达印度和巴基斯坦”“蝗灾席卷20多国”“蝗灾到6月或再增500倍”等微博话题引发网民对蝗灾的恐慌情绪。
讨论印度蝗灾已基本结束
2月17日,《印度时报》发文宣布印度蝗灾已基本结束,目前仅西部拉贾斯坦邦部分地区仍有少数蝗虫聚集。网民对蝗虫去向存疑,询问蝗虫是飞走还是被消灭了。此外,印度政府预警称,今年6月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蝗灾,网民表示如果不除尽现有蝗虫,原有基数不仅不会凭空消失,反而会因成虫产卵导致基数暴增,酝酿更为严重的后果。
热议如何应对蝗灾
网民就如何应对蝗灾各抒己见,但整体对蝗灾呈轻视态度,比如@高晓松在微博分享了儿时吃蝗虫的经历,微博话题“中国治蝗全军出鸡”“鸭子灭蝗”“蝗虫克星珍珠鸡”等讨论量均过万。但也有少部分网民表示,真实的蝗灾可谓遮天蔽日,依靠鸡鸭甚至人类吃蝗虫来消灭蝗虫的方式不切实际。消灭蝗虫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喷洒农药,但蝗虫飞过的叙利亚、伊拉克、伊朗等地经济落后、战乱频仍,不管是从物质还是从应对水平上都无力承担大规模、长时间的药物喷洒,加之此次东非蝗灾的主角——沙漠蝗破坏力尤其大,因此难以遏制蝗灾蔓延之势。
关注蝗灾是否会影响我国
《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专家解读沙漠蝗灾对我国影响》的文章,文中援引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的观点称,沙漠蝗直接迁飞进我国内陆地区的可能性极小,但境外沙漠蝗若得不到控制,夏季进入我国境内的概率将升高。此外,中科院动物所康乐院士表示,中国不是沙漠蝗的分布区,沙漠蝗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中国农业大学的石旺鹏教授称,因为地理阻隔,沙漠蝗迁飞到我国的风险较小,尽管如此,也要密切做好监测和防范工作。@博物杂志在微博平台发表长文章——《关于沙漠蝗灾几大疑问的统一解答》,提出“风险低不等于没风险”,要特别注意藏南、云南边境以及中哈边境。另有少部分网民对专家发表的蝗灾“可防可控”的观点表示质疑,认为在肺炎疫情爆发的当下,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要做好充分预案及物资储备。
其他话题
舆论关注的其他话题主要有:讨论蝗虫灾害带动农药股暴涨、关注草地贪夜蛾或于今年爆发、吐槽2020年天灾人祸频发等。
澳洲大火持续150多天、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国、南极冰川融化……2020年以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网民甚至希望“重启2020”。雪上加霜的是,另一场灾难——蝗灾,在非洲之角酝酿并席卷20多个国家。
1.媒体忽视信息核查追求新闻爆点 造成民众恐慌
面对这场灾难,一众媒体以《预警!蝗虫一年半增6400万倍,近4000亿只蝗虫已到中国边境!》《沙漠蝗虫数量已达到约3600亿只 这场灾害席卷了20多国》为题,争相报道传播。包括“ZAKER新闻”“腾讯新闻”“搜狐网”在内的多家媒体,都突出显示“3600亿只”“4000亿只”这一耸动性细节,在事实层面上造成网民恐慌,不少网民选择付诸行动,囤积大米、面粉等物资,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有媒体扒出“3600亿只”来源于“美联社”的一篇新闻,报道称,此次蝗虫面积可达60公里长,40公里宽,一个蝗虫群的最大密度可达1.5亿只每平方公里,将3个数据做乘法运算后,得出“3600亿只”的结果。在传播的过程中,不知何时“3600亿只”又变成了“4000亿只”。即便是处于非洲之角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的蝗虫数量大致如此,但在蔓延过程中,其繁殖、死亡量又会使这一数量发生怎样的变化?媒体却并没有深究。另外,媒体对于我国的蝗灾应对能力及有关部门已经采取的诸如实时监测蝗虫可能迁入区域、储备药剂和施药设备等强有力的手段报道较少。在放大所谓风险的同时,没有兼顾全面报道,致使囤积物资、炒作农药概念股等新的冲突产生。
2.“泛娱乐化”传播现象充斥舆论场
纵观与“东非蝗灾蔓延”有关的舆论,发现“泛娱乐化”传播现象充斥舆论场,例如在“中国治蝗全军出鸡”“蝗虫克星珍珠鸡”“鸭子灭蝗”等微博话题中,均可看到网民戏谑、搞怪的帖文;相关介绍蝗虫吃法的微信文章留言中,类似“蝗虫来了中国就吃到它种族灭绝”的言论也屡见不鲜,且点赞者众多。
“泛娱乐化”因更符合人类情感的需求而更容易引发网民传播兴趣,拓宽了相关话题的传播范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挤压了社会真实诉求的生存空间,破坏了舆情场的健康生态环境。例如,“东非蝗灾蔓延”事件作为重要的农业舆情,理想的舆论场应客观中立的看待蝗灾,不夸大也不轻视问题;应理性的讨论蝗灾的应对方式,不传谣,重科普;应充满温情的支持、帮助受灾地区,而不是冷言冷语、漠不关心。但实际上,这些舆论场真实需要的声音,却被碎片化、粗浅化、简单化的情绪释放和集体“自嗨”所代替,导致舆论场缺乏对蝗灾危害程度的正确认识,降低了舆论对灾害的警惕性。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