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5日 0时——2022年9月8日 9时)
近日,网曝广西柳州某学校学生家长因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出家长群,引发关注。6日,柳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呼吁全市家长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邪气,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广大家长如果遇到假借各种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等行为,可向市教育局举报反映。
变味的家委会、家长群成为众矢之的。虽然这事件得到了官方的积极回应,但是在各大社交平台中,对于如何看待家长群、家委会?有没有切实可行的对策进行监管等成为舆论热议重点。
一、趋势变化
从9月5日0时至9月8日9时,全网有关“广西一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的舆情最高峰出现在9月6日20时。
二、媒体类型
从整体上看,有关“#广西一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的舆情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平台(占比72.2%)。其次为“新闻客户端”平台(占10.7%)以及“视频”平台(占6.5%)。
三、网站来源
通过统计分析,有关“广西一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的舆情量主要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网站(占5%)。其次为“抖音”网站(占4.9%)和“今日头条”网站(占 4.9%)。
四、热门文章
五、文章类型
监测时段内,全网有关“广西一家长反对凑钱送礼给老师被逼退群”的信息内容主要以评论为主,占51.3%,其次为原贴,占26.4%,转发信息较少,占22.3%。
六、媒体评论
光明时评:互联网发展迅速,改变了传统的家校沟通模式,家长群、家委会等群聊成为了家长的沟通日常。即便一些班级的家委会是私人创建的,但既然是班级家长群,就有了公共属性,本该成为家校之间的桥梁——毕竟这才是家长群该有的样子。
孩子的事情总是家长甘愿为其买单的原因,但不能排除有家长不愿意参加类似的众筹,不能因为其表示拒绝就将家长排挤在外要求退群。这样的操作,恰恰是打着尊师重教的名义,破坏了教育规矩,不但让师生关系陷入尴尬,也让家委会这个沟通的桥梁变了味道。家长群,同样是教育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法治日报:家委会是家校和谐沟通的桥梁,建立家长委员会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可是发出强制送礼的要求,超出了家委会的权限,也有违设立家委会的本意,不仅扭曲了家校关系,还是在“害”老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明确规定:严于律己,清廉从教;不得索要、收受学生及家长财物或参加由学生及家长付费的宴请、旅游、娱乐休闲等活动。尊师重道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尊师敬师的方式有很多,一条短信、一张贺卡、一句感谢,或许就已经足够。切莫过了头、越了线,让风清气正的教师节染了尘,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
七、网民意见
1、家委会是否应该取消
2、加强对老师的监督管理及处罚
3、表达对不良风气的看法
4、表达对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回应的不满
5、多地网友表示家委会集资送礼行为的存在
6、呼吁教师行业反腐
八、学校师风师德网络舆情监测
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思想政治建设关系到学校的整体风貌,教师们的责任、规矩、法律、底线意识不仅代表了个人的形象,还极大程度影响公众对学校的看法,甚至引发舆论危机,那么如何加强学校师风师德的有效监测呢?在此推荐一份学校师风师德网络舆情监测解决方案以供参考。
第一、加强网络建设,搭建沟通桥梁
对于学校而言,应当多层次、全方位地收集监测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积极地关注和解决公众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另外,通过校园网站校园论坛、学校官方微博等传播媒介,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搭建学校与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
第二、完善监测机制,建立专业队伍
学校要明确相关领导具体负责,并将其纳入学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部署。组建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网络行为。管理人员要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测,并定期将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总结,形成有建设性的分析报告,向上级职能部门反馈。
第三、制定应急预案,避免限于被动
学校要制定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当网络中发生有关学校的负面舆情危机时,可以根据网络舆情应急预案的方法和步骤实施。
第四、实时监测舆情,及时分析上报
建议可以使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如蚁坊鹰眼速读网一类的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平台来帮助相关工作的开展。全天24小时全自动对潜在的网络舆情风险点进行监测,自动识别其中的负面消息,并及时告警。系统将相关信息通过短信、微信、邮件等多种方式推送给相关负责人,便于其及早掌握相关负面舆情信息。另外,通过舆情监测系统的分析功能,自动分析相关事件的网络热度传播情况、传播媒体、网民意见倾向、传播地域分布、网民热议话题等多个维度,形成舆情分析报告,舆情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舆情报告的分析及时上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散,形成不良后果和影响。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