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纠纷、劳动关系的报道并不少见,1月24日,一个因离职报告上多写了“请批示”3个字赔公司2.9万的案例激发网民讨论。
据报道,3月,某员工因企业5年未涨工资决定离职。提前30天向人力资源部门提交了纸质辞职报告,报告从网上下载的模板改写,文末有“请批示”字样。当年4月23日,该员工打包办公用品离开企业。在5月20日,他收到了法院传票:企业状告他旷工,并要求赔偿经济损失2.9万元。传播过程中,离职报告上写“批准”“批示”字样、从网上下载离职模板、未写明离职原因、套路化的离职模板等易滋生争议之处,离职需避哪些“坑”及报道中提及的法院判决成为舆论重心。
1月23日近凌晨,工人日报发布文章《小心!别掉进离职文书的这些“坑”》,通过离职报告使用“批示”字样、未写清离职原因、用人单位“套路化”统一离职模板造成劳动者维权受限的三个案例来释法。次日上午,九派新闻、每日经济新闻、财经网转载该报道,“离职报告多写3个字赔公司2.9万”得到广泛传播,首个案例3个字赔公司2.9万的对比以及议题设置的强调吸引了大多数关注力,报道中其余案例则舆论关注较少。主流社交网站吸引法律、时事领域多名大V博主表态,网络热度于24日下午13时达到最热,之后话题新增信息密度下降,热度走向自然消退。
网络话题表现
主流媒体方面,除了对原始报道的转载之外,“辞职报告怎么写”“保险、公积金怎么交接”“离职前还可享受什么权利”等这类关于离职准备的普法议题也得到较多曝光。
民间舆论方面,自报道抛出后,网络情绪占有九成以上的负面情绪分布。报道发布后,部分网民转发并表示离职应递交的是“通知”,避免带有与工作单位协商意味的措辞,也有许多网民称这是“文字游戏”,企业“玩心机”,法院判决有问题。同时期内,也有网民对比另一则“佳能员工工作30年换150万元补偿”的新闻,发表无奈、无语情绪的表态。
由于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没有找到公开披露的具体裁判文书,无法得知进一步的案例详情与审判情况,因此这也使得许多意见领袖的发言探讨、舆论互动都限于原报道的信息基础上展开,既有提供离职通知模板的,也有吐槽案例情况属于“恶意离职”,还有的看法表示报道中的情况应该更侧重员工与公司事实行为、真实意思表示来考量。此外,还有不少网民对报道提出了质疑,表示报道可能存在“标题党”,仅仅凭借“请批示”三字不能导致员工赔偿公司这种情况。“离职报告多写3个字赔公司2.9万”的案例报道起到了一定的普法效果,但是由于文书内容暂无法查证、案例细节也引发了诸多争议,造成了某些劳动纠纷通过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戏使劳动者难维权的舆论印象。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