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引争议
近日,#妻子拒生育男子诉请精神损害赔偿被驳回#登上热搜,其中媒体误导性的标题和片面性的事件报道引发舆论争议和谴责。据媒体报道,重庆潼南区。王某与前夫育有一女,后与李某再婚后,二人发生矛盾。李某两次起诉离婚,并要求拒绝生育的王某赔偿15万元精神损害赔偿。法院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评论中,部分网民针对男女生育权、是否应该离婚、男方起诉赔偿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而相关事件的完整视频则具体介绍了事件的前因后果:
李某与王某在外务工时相识相恋,并于2008年自愿登记结婚。王某系再婚,与前夫育有一女,其女现跟随李某与王某生活。婚后,二人一直未生育共同的子女。后来,李某得知王某已做绝育手术,李某及李某母亲一度要求王某通过手术恢复生育能力,但遭到王某拒绝。李某考虑到夫妻感情尚好,且王某承诺会与其白头偕老,便接受了王某拒绝生育的事实,愿意将王某与前夫之女视为己出进行抚养。
后二人发生矛盾,王某分别于2019年、2021年向法院起诉要求与李某离婚,法院均以证据不足以证明夫妻感情确已彻底破裂为由,判决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现李某认为,王某背弃了当年白头偕老的承诺,多次起诉离婚,拒绝生育并导致李某至今未育有自己的子女,给其造成了严重的精神伤害,故起诉至潼南区法院,要求王某给付精神抚慰金15万元。
法院审理后认为,生育不是婚姻的必然结果,女性也并非生育工具,公民享有生育的权利,同时也享有不生育的自由。本案中,王某的女儿现已成年,与李某已经形成了法律上的继父女关系,李某有权在年老以后要求其履行赡养义务,不必担心因未生育子女而老无所养。综上,法院依法判决驳回了李某的诉讼请求。
对比部分媒体的报道和具体事件,可以明显看出具有一定的误导性和片面性,极易引发网民争议,导致网络舆情和矛盾的激发。
乱象缘由分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的涌现,网络信息得以快速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中的不足和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追求流量经济,假新闻、反转新闻、误导新闻频发。纵观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乱象的缘由,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新闻行业严谨性
“新闻媒体越来越标题党”这一现象广为网民所诟病。媒体报道内容与标题毫不相关,文不对题、夸大其次、误导性标题等现象已经成为网民所反映的关于网络新闻的重要问题。从历年来部分媒体的报道来看,在未经调查、事实不明等情况下便凭猜测和臆想而发布新闻的事件屡次发生,导致谣言、反转新闻不断出现,严重损害了行业严谨性和权威性。
2、吸引读者,获取流量
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新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的时期,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持续获得流量,获得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往往扫一眼标题就算是阅读,只有特别的标题才会吸引读者点击进去浏览内容。因此,一些新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不惜制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和片面性报道来迎合受众喜好,而失去了新闻报道的内涵。新媒体为了赚取流量获得最大的关注度,必然要迎合受众的品味,久而久之,网络文化偏向低俗化与煽情化,长期在这种网络氛围里受众会受到一定影响,进而产生恶性循环。
3、网民缺乏新闻求证渠道,易受误导
相对于媒体行业的信息接收渠道而言,网民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对于新闻信息缺乏求证渠道,因而大数情况下获取信息来源于媒体,公众在这样的舆论氛围里会受到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出现片面新闻时,极易被误导,产生或者发表片面的观点和意见。
舆论呼声
加强行业有效监督管理和处罚,整顿行业风气成为众多网民舆论呼声。从源头进行把关,加强新闻行业的监督,增强媒体从业人员职业素养,杜绝标题党、片面新闻的产生和传播。加大处罚力度,防微杜渐,还行业以清明。
相关政策通知
2021年4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21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通过紧扣宏观政策落地见效、紧扣强基础抓基层以及紧扣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等深化政务公开。将健全政务新媒体监管机制,针对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娱乐化”、“空壳”等问题有序开展清理整合。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