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临期商品仓库走红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临期经济成为舆论场中热门话题受到网民热议。据媒体报道,有记者在成都市温江区一郊外小镇上,找到了一家临期商品仓,店里所售为临期商品,其售价几乎都是正品货价的2-5折,临期食品这一热词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注:临期食品是指即将到达食品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临期食品在舆论场中一直有一定的话题度,6月21日,相关网络热度呈直线上升趋势,这与媒体集中报道临期食品庞大的消费群体、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主要消费者年龄占比有关。临期食品的大量报道在社交网络中迅速传播,网民自主加入到相关话题的讨论之中,表达对于购买临期食品、临期经济文化的担忧和看法。
央视财经、观察者网、环球时报发文【#超4成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 #长期吃临期产品有损健康吗#?】2012年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需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根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在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调查中,超过4成受访消费者表示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临期食品消费群体中,26岁-35岁的占比为47.8%。有人点赞称这是理性消费,还杜绝浪费。而有网友则担心,怕长期吃临期食品不健康。那么临期食品能不能吃?长期吃会有损健康吗?
新京报 发文【#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800亿# 年轻人为啥爱买临期食品?】近年来,临期食品成为年轻人的消费新宠。据电商在线计算,我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800亿元,并且已形成一条回收、再出售的完整产业链。一位临期食品店主曾表示,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可达1万多元。
新华网 发文【#临期食品消费者的自觉#】第二件半价、买一赠一…临期食品的促销力度总是动人心弦。在2020年对中国消费者的一份调查中,超四成受访者愿意购买并向身边的人推荐临期食品;26-35岁的占比近半。不过“捡漏”首先会考虑到食品安全问题,一次也不买太多,买回来后尽快消费掉。
新闻晨报 发文【#魔都年轻人成临期食品消费主力##上海临期食品折扣店受欢迎#】原价188元的葡萄酒,现价88元?!“用打折的价格真的能吃到不打折的美味”吗?调查显示超4成消费者愿意购买临期食品,其中年轻人是主力军!可临期食品真的能放心吃吗?君子好羊毛,但薅之有道!临期食品在储存得当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放心食用,但对商家的品控也有更高的要求。
7月7日,#成都临期商品仓库走红#登上社交网络热搜榜,关于临期食品这一话题再被提起。在网民意见中,主要在临期食品安全问题、购买群体、询问临期商品的店址、消费观念的转变、避免浪费等方面表达自我看法。
白菜价的临期食品火爆出圈,打破以往买打折食品是老年人或者经济拮据人群的固有观念,转而向学生、白领和家庭客群转变,很多年轻人加入了低碳消费的行列。这部分人购买临期食品,不仅是单纯的出于经济考量,而是自主选择理性的消费模式,减少粮食和日用品的浪费。
临期食品越来越受当下年轻人青睐,很多年轻人热衷买3折、1折的临期商品,其中包括有些大牌临期商品。在豆瓣上,名为“我爱临期食品”的小组,如今的规模已迅速扩张到7万人,里面有全国各地网友买临期食品的经验分享以及各地哪里有卖临期食品的信息。淘宝食品行业负责人表示,淘宝上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已近万家。过去一年有210万消费者在淘宝上选购临期食品。主要以年轻人为主,90后、大学生,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上班的青年人。
据统计,全球每年浪费的食物重量超过13亿吨,而临期食品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临期食品市场的出现,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盘活企业库存,减少浪费现象。
对于临期食品的安全问题,华东理工大学FDA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教授表示:“临期食品不等于过期食品,在保质期内正确储存,品质和安全性是没有问题,可以放心购买。”淘宝联合科普中国发布的临期消费冷知识报告则显示,食品在保质期剩余20%-50%期间,因折扣低且口感不受影响,往往会迎来一轮新的销售高峰,这也叫做“临期效应”。其中,薯片等膨化食品、方便面、饮品、饼干等也成为了“临期界”的畅销品。
2012年1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做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知顾客并单独出售。专家提示,尽管临期食品能够放心食用,但是购买时要特别注意阅读储存说明。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