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江苏南通一孩子因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教育的新闻激发网民争论。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舆论场的热门议题,在本次事件传播过程中,是否认可报道中家长的做法成为舆论的主要分歧,而这类事件受网络平台显示机制的影响,舆论的走向发展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与趋势。
事件传播概览
7月5日近12时,江苏本地新媒体账号荔枝新闻在搜狐、腾讯等新闻资讯网站、APP、主流社交平台均发布《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 民警:这种教育方式不可取!》视频报道,该日内的传播主要由各地新闻媒体与江苏网警等政法新媒体转载,参与表态网民数较少,但其在社交平台创建的#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话题成为后期流量集聚的铺垫。
7月6日上午7时,主流社交平台,情感自媒体账号@娱乐圈瓜神 在事件词条下创建互动投票,8时至9时,荔枝新闻首发报道转发数增多,同时地方政法新媒体账号发布教育类内容分享也活跃起来,关注的网民增多后,持肯定和否定父母做法的观点碰撞使事件热度在9时、11时形成波峰。第二次波峰“孩子犯错带去警局是过度教育吗”等对教育方式的探讨与网民自身的经历分享为主,促成的热度曲线也更平缓。
主要分歧的产生与演变
整个传播过程中,30%的原帖吸引创造了68%的转发与2%的评论,相应参与互动的用户中,未认证用户也大概占到七成。社交平台相关页面显示,话题词条阅读量6亿,讨论数达到1.4万。
事件初期,关注人数较少,观点也较为平和单一,多与媒体报道的不鼓励这种教育方式基本拟合。在自媒体账号以图文表态、互动投票等方式参与传播之后,流入话题原创报道的观点差异逐渐体现,主要是从教育目的上讨论父母做法是否可取和对孩子的影响,以及将父母做法归于“偷钱进警察局”法律原因的言论。在互联网媒介对事件的放大聚焦作用之下,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一事逐渐成为网民不同教育理念观点对冲、情绪输出甚至群体性抨击的窗口。
重点言论及平台显示机制对舆论导向的影响
多数网民认可主观上父母是不希望警察真正以偷盗来处罚孩子,客观上来说孩子年龄过小、金额过少法律上也不会定性于偷盗罪处罚,更倾向于教育目的。那么“可是偷钱确实要进警察局啊”这类定性于法律意义上的表态是偏离事件焦点的,这类言论虽偏离具体情况,但确实基于常识故对舆论表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此外,讨论区言语激烈的评论亦有不少,且代表性的成为热评,这类输出更易在情绪主导的网络舆论世界获得认同。
以上这两类偏离具体情况以及情绪性的发言在获得不少认同之后,尽管有网民对此进行反驳说明,但基于社交平台的评论显示机制大多被隐藏,且引发的争议数越多反而成为热评继续增加权重的筹码,使之在话题讨论区更为显眼。若反驳说明观点认同数与原热评存在较大差距,那么也不会显示在评论概览页面,对看法的多元化调节作用甚微。
在信息爆炸式更新的网络中,人们的关注精力被极大分散,对重大事件会有事实挖掘与网络围观心态,而分配给一般事件的集中注意时间是很短的,点进各评论查看回复详情的这一动作实际成为了一道关注筛选门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事件的舆论环境非常容易被引导为脱离事实、观点对立的状态,新关注者在点进讨论页面后对事件的认知也易被带偏扭曲,就事论事的积极性被遏制,转而变成对评论区发言及其获赞数状态的不理解抨击,舆论氛围浑浊程度加剧。
舆论极化发展的匡正分析
孩子偷拿100元被父母揪进派出所本是体现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与子女教育的优化方式探讨,如何破除在平台显示机制影响下舆论热情偏向、避免这类事件舆论的极化发展就值得关注。
“我好奇几个问题:孩子是第几次偷拿钱?父母之前管教过吗?是管完之后又犯的才给揪到警察局的吗?还是第一次偷拿就给拎来了?”“搞半天没人说合理方式是什么”网民疑问的角度或许可为舆论生态的优化治理提供方向,一是媒体应尽量保证报道的完整性,避免网民想象式、代入式争论,其次指向媒体议题设置的优化。编辑记录显示,报道媒体在6日11时左右热度高峰期添加了#孩子犯错带去警局是过度教育吗#这一话题,副话题“过度教育”的界限辨析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正热的舆论争议。在舆论喧嚣之时,除了构建争议的分流之外,可采取参考式建议式补足关键分歧点“合理方式”的空缺,同时留出讨论发散空间,在塑造良性的公共舆论氛围后舆论的碰撞与探讨才会更加和谐。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