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2日,因保姆故意纵火,杭州“蓝色钱江”高档住宅小区2栋一单元发生大火,五口之家只剩下男主人林生斌一人,让他成为了全国人同情的对象。时隔四年,2021年6月30日深夜,当事人林生斌发布微博称“有了新的家庭和孩子”,在网络上遭数万恶评。网友及自媒体开始对林生斌再婚、生女、争产的深扒以及其前妻哥哥的爆料……一时间,林生斌的悲情故事在网络上被推翻,人设完全崩塌。他之前缅怀妻儿们的行为,都被看作是卖惨、卖人设;用妻儿的死亡博取同情心,给自己直播带货打广告,消费网友们罢了。随着恶评越来越多,骂他凤凰男、卖惨、作秀,祝他“不孕不育子孙满堂”的攻击声音也越来越多,林生斌现在已经关掉这条微博的评论区。但是相关的信息内容还在传播,批评的声音越来越大。
一、林生斌再婚得女舆情爆发强度大且舆情演化周期长
6月30日23:13林生斌在社交媒体上宣布自己再婚得女消息,博文发出后即刻引发了公众的关注,并于7月1日达到峰值。网友们在唏嘘感慨林生斌再婚得女消息的同时,更多的信息被曝光出来,如林生斌卖悲情好男人的人设,而保姆纵火案中已故者朱小贞的二哥发博证实此事的同时还指出林生斌私吞了物业的巨额赔偿金,朱小贞的父母没有得到一分,甚至林生斌逼得二老与之对簿公堂。林生斌也由此迅速翻车,引发网民们的不满和讨伐。
林生斌翻车之路开启后,各种相关爆料信息也不断涌现。7月2日,林生斌再婚的妻子也被扒出,与此同时还有一位貌似与之曾经有过感情纠葛的女性也在网络中爆料轰炸。而林生斌此前的感情线也被网友们梳理,经过层层梳理判断出林生斌可能在2017年就与现在的妻子关系暧昧,甚至存在出轨的嫌疑。另外,林生斌在当初找物业赔偿时在网络中、在小区里煽动公众情绪的消息和视频也再次出现在网络中,引发网民对林生斌作秀谋利的抨击。
随着林生斌各种负面消息的蔓延,7月4日——7月5日网络中也出现了各种猜测性的相关言论,并就此展开了带有主观性质的惊悚演绎。如林生斌此前捐建的一口井被解读为镇魂之用、林生斌伙同保姆纵火、保姆是小三的舅妈………这些消息在网络中不断流传,也为该事件蒙上了细思恐极的信息色彩。随着这些主观演绎信息的不断涌现,网络中也出现了抵制此类信息的言论,呼吁公众要理性思考。
总体来看,林生斌宣布再婚得女事件在网络中的传播力量是极大的,自翻车之始,网友们在情绪的驱使下就去探索各种背后的信息,导致负面内容迅速集聚,产生了各种连锁反应,林生斌的形象也在网络中彻底坍塌。在没有很多新闻媒体参与传播的情况下,凭着自媒体的传播以及众多网民情感力量的驱使,该事件的舆情演化呈现出极长的生命传播周期,而截至目前来看,舆论传播热度仍旧存在一定的演化空间。
网络传播环境下公私界限模糊下扒皮和猜测不断生成
社交媒体全面侵入日常的传播语境中,公共性与私人性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杭州保姆纵火案这样的事件,这是一个家庭悲剧,也是一个涉及公共安全的社会悲剧,有着强烈的公共性。从纵火案发生之后,林生斌就主动走进公众视野,并且一直活跃于公共网络领域,所以当他再婚生子的消息一曝出就以轰动性的方式触动舆论神经,公共性与私人性深度纠缠,形成了当下剪不断的尴尬冲突。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碎片化传播为公众提供了脑补事实的途径,网友们和一些自媒体将其私人生活的碎片串联起来,在公共讨论平台上示众,不乏有网友对林生斌的私人生活进行碎片式的深扒,将其一一呈现在公共视野。既有“林生斌独吞物业赔偿款”这种旋即被办案律师辟谣的事实性误解,也有“林生斌捐赠的水井是在诅咒死去的家人”这种迷信之论;甚至连警方和法院早已查清定案的纵火案本身,都有人提出各种阴谋论,把网贴截图当作林生斌做过什么事情的“实锤”,甚至暗示林生斌有作案嫌疑。即便此事已过去好几天,网络上关于林生斌的声讨与深扒一直在持续,加之网友们之间的互动对传播对象展开了想象式的揣测,助长舆论的狂欢性,在网络上引起规模大、范围广的讨论狂潮。
当初有多同情现在就有多愤怒,舆论情感的反差凸显舆论反噬力量的强大
当下的网络传播舆论场中,尤其是在类似微博、公众号等全民参与性的公共社交平台上,情感共振所引发的群体极化已成为当前网络舆论场中不可逆转的趋势,这也是网上的各种人设树立又崩塌的主要原因。四年前的“保姆纵火案”轰动全国上下,林生斌作为这个家庭仅仅存活的人迅速获得公众在舆论上的同情与支持,这几年来,每一次林生斌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不管是书面杂志也好,采访镜头也罢,无不是以一种极其悲情的姿态,林生斌本人的“深情人设”甚至固化为一种舆论符号。而当林生斌宣布再婚生女,“深情人设”崩塌之后,网友自感被欺骗、被消费,愤怒情绪一涌而上,对其展开声讨,有网友明确表示,“以前我也关注林生斌,觉得一个男人不容易,但发文开始走那种缅怀,那种伤感路线,我就知道他有营销策划了!取关。”诸如此类评论比比皆是,评论区里网友恶评如潮,愤怒情感再次聚集、共振席卷整个网络舆论场。由此可以看出,当初网民对林生斌有多同情现在就有多愤怒,网络环境中网民浸入式的情感共鸣,可以保护一个人,亦可以摧毁一个人。而如今,林生斌种种让公众失望甚至是愤恨的行为所产生的强大的舆论反噬力量也使林生斌跌入无边的舆论深渊。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