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有媒体发布了一篇《浙江全职太太离婚时提家务劳动补偿19万,法院判补1.5万》的报道,引发大众关注。今年2月,5年家庭主妇离婚获5万家务赔偿就曾引发热议,在本次“提19万判1.5万”的诉讼离婚引起的舆论反馈中,公众的认识在前期案件形成一定的趋同,对全职太太这一身份的认可度也发生了变化。
全网热度趋势
6月21日17时左右,天台县人民法院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与其他资讯平台发布《全职太太离婚时提出家务劳动补偿,法院判了!》一文,是最初的相关信息来源,但热度较为低迷。
22日16时许,经澎湃新闻对此在新闻网站与社交平台进行报道之后,媒体的传播使事件曝光提升明显。下午时段内,有头条新闻、中国新闻周刊、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等媒体陆续扩散了此案件的审结,当日晚间,知名律师博主@遇见吴杰臻 等多名自媒体转评《浙江#全职太太离婚时提家务劳动补偿19万#,法院判补1.5万》一文,舆情峰值也于19时左右形成。之后,围绕判决结果的劳动补偿数额、婚姻中家务劳动的价值、女性该不该当家庭主妇等角度产生诸多讨论。
1、舆论聚焦1.5万判决数额合理性
结合之前报道的相关家务劳动经济补偿案件来看,公众认可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态度鲜明,体现在本次舆情中主流社交平台的网民对全职太太的声援较强,认为1.5万元的补偿过低。有不少网民对3年家务补偿获1.5万赔偿进行计算,推得每月只有416元,进一步调动网民“还不如免费保姆呢”等情绪性表态明显。在中国新闻周刊发起的互动投票中,14.2万人参与投票,其中12.3万人认为全职太太做家务不是义务劳动,应有经济补偿。
(图源:中国新闻周刊 发起的互动投票)
此外,也有网友指出报道的媒体可能有误导大众、带节奏的倾向,根据原文的判决结果应是共同财产平分的基础上,丈夫再补偿妻子1.5万,但在事件简述中未作体现,而是在标题中将要求补偿19万与判决1.5万的数额差异进行对比强调,使得相当一部分网民认为女方净身出户,只有1.5万赔偿。
2、“全职太太”的舆论评价显著下降
经本次要求补偿19万判决1.5万经济补偿的报道后,舆论也从个案判决结果发散到“婚姻中家务劳动到底有多值钱”与“该不该当全职主妇”话题的探讨。在大部分网民对家务劳动的价值持认可态度的同时,舆论对全职主妇这一身份的评价显著下降。
从夫妻个人层面来说,舆论认为做一名全职主妇容易让女方与社会脱节、其重返职场的可能性大打折扣,而丈夫一方需要负责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压力也不小;从家庭关系方面,全职主妇往往一人担负起子女的教育问题,容易出现“丧偶式育儿”现象。
舆情总结
近期婚姻关系议题热度明显,这类全职主妇离婚案件由于其中涉及的婚姻状态、家庭分工形式、财产分割使该类话题成为舆论场较为活跃的存在,在主流舆论对家务劳动持认可意见的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补偿标准容易产生对补偿数额的争议,有律师认为,可以给出一些相对明确、可供参考的考量标准来化解争议。在通过更完善、明确的司法解释以及与之相应的客观报道宣传后,一方面可以解答公众关于家务劳动补偿标准的疑惑,也可避免带节奏式舆论场的重复争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