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盲盒成为线上线下社交流行产品之一,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只有打开才会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因为随机属性和好奇心作祟吸引消费者,可以看到现在线下商场出现越来越多的盲盒售卖机,一些消费者重复购买盲盒,是想抽到自己喜欢的玩偶款式,也有的是为了买到隐藏款和限量款盲盒,而各大品牌商家也发现可以通过盲盒来作为吸引顾客注意的新商机。那么盲盒市场是如何流行起来,这一新兴消费方式网民又是如何看待呢?以下从与盲盒有关的社交网络大事件着手,简要分析网民对盲盒持何种态度?
近一月有关盲盒网络热度讨论
从近一个月互联网上与盲盒相关的舆论来看,盲盒的相关信息一直活跃在网民视野,热度反复波动。1月初正值新年之际不少商家通过盲盒开展拉新活动,促使热度进一步上升,在众多消费节日也不难发现盲盒频频出现。网民对于盲盒的议论量主要集中在盲盒成为年轻人社交工具现象讨论、年轻人为何喜欢盲盒、盲盒上瘾的原因探究等。随着市场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盲盒营销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暴露,1月26日,中消协在其官网发布消费警示,直指盲盒市场存在四大主要问题。①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②商家涉嫌虚假宣传,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③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假冒伪劣、“三无”产品时有出现。④消费纠纷难以解决,售后服务亟待改善。盲盒上瘾、盲盒社交等话题阅读量均过亿,由此引发人们对于盲盒消费观念的讨论。
地域讨论热度分析
通过对地域热度进行分析,关于盲盒的讨论重点集中在广东、上海等一线城市,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为一线城市年轻人基数大,对于流行新潮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盲盒活动和售卖机在一线城市布局规模有序,所以地域讨论热度偏高。
盲盒流行背后原因探究
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20万人盲盒花费超2万元。对于盲盒爱好者来说购买理由不尽相同,有的网友享受开盲盒时面对未知物的好奇与刺激感受,而有的消费者则是像集邮一样热衷于收集款式,盲盒流行背后的背后与商家利用消费者猎奇心理有关,而消费者在入坑以后,就像套娃一样,买完单个产品后其系列和配套的周边产品诱使消费者循环消费,从而对盲盒上瘾。从盲盒的网络舆论反响情况来看:
大部分网友对于盲盒的出现持正面积极态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盲盒价格波动较大,几十到几万的形式都有,个人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进行消费并没有什么不妥,这与奶茶消费、买游戏氪金形式一致,由此也能看出大众对于盲盒消费观念包容性。其次是部分网友持中立态度,对于热衷于盲盒消费的网友心理表示不理解但尊重,盲盒经济巧妙利用了人们的赌博心理,即使吃亏了也不至于亏得太多,所以容易被接受,也有网友调侃更喜欢明确的消费,如果有更好的消费替代品,为啥要花这个钱呢?消费观念趋于务实理性。另外一部分网友则对盲盒消费持消极态度,当人们面对不确定事物,大脑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带来兴奋感、满足感,这种套娃式消费在不断诱使消费者掉入商家的消费陷阱,而且盲盒内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免有上当受骗的落差感。
盲盒的低门槛和不确定性确实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促使消费者想探究一二,但是在购买盲盒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产品质量和价值,在此前曝光的事件中也存在商家通过暗箱操作借助盲盒清理库存的模式糊弄消费者,这对消费者来说是有失公正的,消费者购买后感觉吃了哑巴亏。对此,一些官网媒体也针对盲盒热给出意见:
法制网:规范盲盒经济应该在消费者规劝方面下功夫,特别是针对商品盲盒,重视使用价值的商品购买不要被低价营销的盲盒所迷惑。但对于具有收藏性、稀缺性的商品盲盒,规劝的作用可能有限,应多注意规范玩法,特别是对于概率要作出一定的规范,不能让出品概率由企业随意调整。同时对产品生产销售上的违法违规行为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拓宽消费者维权渠道,增大违法成本。
新民晚报:盲盒,“盲”的是物品,而不能成为道德和法律的“盲点”。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享受购买盲盒的乐趣,但不要沉迷其中,需理智消费,量力而行,更不要参与涉嫌违法违规的盲盒交易。盲盒因“盲”而火,但商家不可因为利益“盲”了心,消费者不能被各种概念“盲”了眼,有关部门在监管上更不能存在盲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