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6日开始,大熊猫双胞胎顺顺溜溜病亡的消息在社交网络平台上开始广泛传播,受到多方关注。截至7月7日12时,该话题所引发的舆情热度仍然保持在高位并逐渐演变成一场各方观点交织的舆情风波。在此过程中,质疑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愤慨于官方通报消息的滞后、爆料更多虐待国宝的行为等负面情绪极大地推动着负面舆情的生发和放大。
1、媒体报道激起舆论关注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7月6日18:54,@梨视频 报道“大熊猫双胞胎顺顺溜溜病亡”后网络热度开始小幅增多,伴随着网民参与程度的不断加深,仅3个小时后即呈现直线上升的态势。随后,新浪新闻、广州日报、头条新闻 中国新闻周刊 等新媒体平台跟进报道了这一事件,影响力逐渐扩大,于7日10时到达舆情峰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体的报道起到了传播事实情况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媒体并没有发出任何情绪上的评判和引导,这也就意味着,网民负面情绪的爆发多被民间舆论场内部相互影响,期间既有网民对于官方信息的补充直接左右网民情绪,也包着一些负面解读造成的情绪传染。
2、“猫粉”负面情绪爆发,颠覆网民认知
首先,以官方信息披露情况说,出生仅7个月的顺顺溜溜病亡是因为出现拒食、急性腹泻等症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部分“猫粉”质疑死因为“接客”“打黑工”;再者,从5月份相继病亡到7月初公布已经有1个多月,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隐瞒行为遭到诟病;另外还有“猫粉”爆料成实、园月吃不上新鲜竹笋生存状况堪忧的问题。凡此种种导致“猫粉”负面情绪集中爆发,进而颠覆了其他网民认知,“它们可是国宝呀,我以为是生活的很惬意呢”,综合来看,网民负面情绪和中立态度共占比85%,正面情绪仅为15%。
3、大熊猫双胞胎顺顺溜溜病亡舆情风波成因分析
舆情事件主体高敏感性成为舆论关注的诱因
作为我国所特有的国宝级的动物,大熊猫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网民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几年“猫粉”群体的兴起,在动物园与动物保护的圈子里早已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基于此,大熊猫可以说是具有高敏感性的舆情事件主体,当涉及虐待等危及大熊猫生命安全问题发生时,容易形成舆论热点。
既往事件再被提及为舆情爆发埋下隐患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之所以失去网民信任,与此前在处理大熊猫事件时遗留的不满情绪的二次爆发息息相关。2020年3月初,媒体报道大熊猫“星晴”于去年年底因心脏疾病抢救无效不幸夭折,其中基地隐瞒3个月利用星晴的照片进行营销在舆论场中构成网民的普遍记忆点,熊猫基地所回复的“并不存在大熊猫逝世后仍借其营销的情况”被选择性忽略,演化为此次舆情爆发的助燃剂。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