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共卫生习惯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重视,人们甚至出现了“杯弓蛇影”的心理担忧,导致谣言趁机传播。比如,“外出不要使用现金,已经在多批次人民币表面检测有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一旦接触传染性更强”的消息就曾在一个月前风靡一时,该内容被迅速辟谣。近日,在全民防疫背景之下,“人民币消毒”再度成为网友热议话题。
据鹰眼速读网舆情监测系统显示,3月3日22时,网络上关于“人民币消毒”的讨论热度达到顶峰,至3月4日12时仍在持续。这主要是受两个热搜事件的影响,一是无锡江阴李阿姨因#怀疑钞票有病毒用微波炉加热#,纸币大部分碳化至黑色,经过鉴别、清点、确认,银行为其他兑换新钞票;二是媒体追问“疫情期间使用现金安全吗?从银行取的钱会携带病毒吗?”#人民币也被隔离消毒#登上热搜榜,民众关切的问题由此得到了有效回应。前后两起相似事件产生了聚众效应,提升了网民的持续关注度。
从网民话题聚焦来看,“理性讨论微波炉消毒方式欠妥”占比34%,网民还科普了拿开水烫、清蒸、冰箱冷冻、消毒柜等其他不正确的方式;另外一大部分网民调侃人民币,称“隔离病毒不隔离爱”,背后表达“缺钱”的现实诉求;此外,吐槽吐沫数钱、同情银行柜员、表示使用线上支付分别占15%、11%、10%。
微博客类社交网络平台上,持共同话题聚焦的网民在评论中又形成了新的讨论圈层。比如,@星球无人居住 一条“银行惨”的评论获赞5000+,而这条评论下方既有支持者也有争论者,“替换污损的人民币本来就是银行的职责”、“为什么还有残币指标一说”、“银行柜员人工辨别真伪费时费力”……这些网民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个人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实践层面的不同纷纷无意识卷入舆论争议当中。
由以上分析可见,媒体所关注的“疫情期间人民币使用是否携带病毒”与网民话题聚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网民讨论并未完全围绕媒体报道的核心内容而展开,反而充满着戏谑化表达和发散性。其中原因或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人民币携带新冠病毒”是属于一则经过辟谣的“旧闻再翻”,其新奇性不足;其次,媒体再度确认“人民币会隔离消毒”,网民吃了“定心丸”,导致舆论观点走向分化、网民关注点转移。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
新浪微博:@蚁坊软件 @蚁工厂 @鹰眼舆情观察室 @鹰眼口碑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