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新闻学专业有没有用等问题在网络中掀起了不小的讨论热潮。此次讨论缘起于拥有众多粉丝的考研辅导老师张雪峰此前在直播中发表了“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等言论,面对这样的言论,一些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教授们发表了不同甚至是对立的见解,由此在网络中引发了阵阵讨论。对于这场在网络中有着强大粉丝影响力的自媒体网红与高校教授之间围绕着新闻学专业展开的讨论,为何引发了如此大的关注热度?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等问题舆论场内呈现出什么意见?以及舆论场为何形成不同的舆论意见,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网络关注热度演化趋势以及关注热度高涨的原因分析
张雪峰关于“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要把他打晕”的言论发表于5月中旬,6月14日,张雪峰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新闻传播在曾经是很好的专业,现在每个人都是自媒体;985教传播的教授粉丝量还不如我,是不是有点问题”,这些言论在网络中小范围内引发讨论。6月15日,新闻学教授怒怼张雪峰,称“千万别被网红忽悠,新闻专业能文能武,主流媒体依然是一个能吸纳就业的行业,进可以自主创业、到互联网大厂,退可以考公务员,到国有企业。”6月16日,有关于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怒怼张雪峰的新闻报道逐渐增多,新闻学教授和网红考研辅导老师之间的观点交锋在网络中开始引发广泛热议,形成了一个热度峰值。6月17日,这一话题的热度仍旧居高不下,同时有关于新闻学专业到底值不值得读的相关话题也在不断生成,新闻学这一专业进入公共视野的讨论不断延伸,传播热度再次攀升。6月18日,厦大新闻学教授邹振东谈张雪峰言论,称“值得反思张雪峰提出的问题,却不要轻信他的结论”,讨论热度再次掀起,各类讨论话题也愈演愈烈,传播热度于6月19日进一步攀升。
新闻学专业之争之所以形成如此大的关注热度,除了不同传播主体不遗余力地推动之外,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因素。首先,张雪峰作为一位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老师,自然具备一定的网红效应,加上他从相对功利化的视角犀利的发表对新闻学专业的看法,这容易激起年轻网民和学院教授这两类群体的积极参与,而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之争也是激发关注度的重要推动力;其次,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新闻传播行业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新闻学专业的就业环境也在遭遇一定的挑战。这些因素是新闻学专业之争形成如此大关注热度的重要原因。
吵得不可开交的态势下,网络舆论呈现出哪些意见看法?
从网红老师和新闻学教授之间的新闻学专业之争所形成的网络舆论来看,整体上呈现出吵得不可开交的态势。舆论意见分布主要在对立的两方,一方认为张雪峰说的对,一方面他确实是站在务实就业的角度为学生选专业考虑,这使不少网民产生了共情心理;另一方面在如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从事信息传播工作的门槛好似逐渐降低,加上现在各种传播乱象丛生,新闻学专业背后的专业性仿佛不复存在。而对立的一方则是认为对张雪峰观点持不同看法,更多的是站在学院派教授的角度发表观点,他们认为新闻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学科,自媒体也只是一个极小的板块,新闻学专业的学生依旧存在一定的就业空间等。总体上,认同张雪峰观点的舆论声量是极高的,由此也可以感受到学院派教授们对于这一问题辩驳后的无力感。
网络舆论意见对立背后有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对于这一问题所形成的网络舆论,看似是对立的两方,其实所形成的舆论力量是较为悬殊的,即认同张雪峰的舆论力量是明显强大的。新闻学专业不值得报考、新闻学专业实用性不大等成为了大部分网民认同的观点,透过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其背后存在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1、客观存在的众多不良传播现象带来的舆论反噬
不少网民之所以抨击新闻学专业,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各种新闻传播乱象的出现,这些传播乱象将信息传播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以往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专业性消失殆尽。尤其是当不少新闻媒体也对此次新闻学专业之争发表评论文章后,更是惹得不少网民对这些新闻媒体大加鞭挞。如新京报在发布了那篇题为《要不要学新闻,不能只凭网红一张嘴》的评论文章后,众多网友表示不满,不少网友还细数了现在不少新闻媒体种种不良传播行为。由此也可以看出,反对学习新闻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以往各种传播乱象的一种舆论反噬,而这无疑是需要好好反思的。
2、信息传播环境叠加就业环境的变化给新闻学专业的选择带来了更多现实考量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极大地改变了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人人都是自媒体,个人实现信息传播的门槛降低,专业媒体不管在传播速度上还是在传播内容上也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现在的就业环境不是很理想,就业压力大。两大环境变化的叠加确实使在新闻学专业的选择上,普通群体有了更多的现实考量。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新闻学专业值得不值得报考这一问题的讨论也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一种反应。
3、专业学科进入公共讨论领域或许确实存在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矛盾偏差
网红辅导老师与学院派教授对于专业学科是否值得报考的争论,以及对这一问题争论后所形成的舆论态度,确实反映出当一门专业学科进入到公共讨论领域之后,显现出来的专业性与大众性的矛盾偏差。专业学科的专业性、系统性以及对人思维理性的培养在公共讨论领域中是相对隐性的,也是不堪一击的。公共领域的大众属性更强调专业与就业的关系、专业与生活的关系等,网民对于专业所带来的现实利益的表达诉求则更为积极。所以这种专业性和大众性的矛盾偏差,也给我们该如何认真、理性地选择一门专业带来了反思。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