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光部分网络平台中一些自称是刑满释放人员的用户变成励志网红在平台上发视频、搞直播甚至是直播带货,并吸引了众多粉丝的追捧。但是随着这些号称为励志网红的用户们背后所做不良行为却不断被扒,与在平台内打造的励志人设严重不符。如某平台账号“天郎哥哥”晒出自己的《释放证明书》并表示自己会“重获新生”得到很多网友支持。但很快有网友发现并曝光其所犯罪行为强迫卖淫罪。另一位名叫“寻亲男孩今晚有没有哭”的主播称命运坎坷曾误入歧途进了监狱,吸引了十几万粉丝后他开始直播带货,此后却被曝光所犯罪行是强奸罪,他曾持刀强奸不到15岁的女性受害人。这些信息扒出来之后,在网络中引发了群情激愤。此前关于网红直播、网红吸粉,各种颠覆三观、刷低下限的行为层出不穷,如今“刑满释放”这个标签也被利用,“纯狱风”大肆兴起,一方面人设与形象不符引发网友不满,另一方面刑满释放人员的社会接纳问题引发了舆论争议。1月18日,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明确指出集中整治各类不良“网红”问题,严肃处置存在炒作劣迹行为史、刻意扮丑等问题的“网红”博主,查处炫耀服刑经历、美化服刑生活的所谓“励志网红”。
刑满释放人员变成励志网红舆情概况
“刑满释放人员”打造离职网红人设这一现象早在前一段时间就开始兴起,之所以现在出现在网络中,一方面是媒体将此事作为新闻集中报道出来,另一方面其中有些网红负面消息不断被扒且成为实锤,对平台对此进行回应。从舆情热度演化趋势来看,整个事件的传播周期较短,多集中在1月17日这一天。最初对此事进行曝光的主要为一些新闻媒体,如澎湃新闻、红星新闻等以“多家平台回应刑满释放人员变励志网红”为标题进行了相关报道,网络热度开始形成。随后各种相关话题不断生成,如“刑满释放人员是否可以当网红”、“媒体评刑满释放人员成励志网红”、“励志网红曾经是强奸犯”等,这些话题打开了网民们积极参与的出口,推动舆情热度的不断攀升。
媒体立场明确直指严肃议题,平台责任遭受舆论审视
这一事件的传播新闻媒体起到了绝对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新闻媒体抓住其新闻价值将其曝光报道出来,更体现在新闻媒体积极发表新闻评论,立场明确发表意见形成舆论倒逼。从新闻媒体的评论报道来看,主要表现在“刑满释放人员成‘励志网红’不应成为流量密码!”、“刑满释放人员成‘励志网红’ 到底励了谁的志?”、“别用‘服刑’搏眼球”、“炒作噱头不可跨过红线”、“刑释人员卖惨博流量,这也能成‘新赛道’?”等方面。从这些评论报道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其立场共性,批判指向具有一致性,即这样的“励志网红”往往经不起推敲,直播有时成了“群魔乱舞”的舞台,“假恶丑”的东西甚至大行其道,屡屡震碎三观。这种不仅有悖公序良俗,而且还容易也会触及法律,因此对于这种突破底线的网红行为必须严厉杜绝打击。
平台审核责任成为舆论讨伐的重点,平台把关不严现象屡次发生,再次遭受舆论审视。虽然对于刑满释放人员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让其参与直播成为网红,不能一棒子打死。但是平台应该担负起审核的责任,对于对利用犯罪事实等进行炒作、消费的行为,要做好内容筛查及审核工作,对其在平台上人设打造的真实性、发言内容的健康性进行有效把关。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