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限制某些信息的传播,反而会激起更多人们传播这些信息的欲望。简单粗暴的删帖来阻止谣言传播往往让谣言传播得更快,因为很多人传播某个消息,并非是他们一定相信这个消息,而是出于“打破了某种限制自己行动自由”的逆反心理。
这种逆反心理,用阻抗理论来解读,即个人会努力保持他们个人行为的自由,在经历行为限制或自由缺失时产生恢复行动自由的驱动。当外界施加影响使得这种自由被限制或者使个人感觉被限制的时候,人们通过拒绝遵从或以相反的方式行事,以消除限制、维持行动自由。这种抵抗通常还伴随着情感上的不适、敌意、攻击性和愤怒。
一、网络舆论中的阻抗心理表现
在社会事件的公开讨论与官方回应过程中,这种抵抗性往往在涉事相关主体回应舆论问询、采取系列应对措施时出现。尤其是在面对社会影响较大的事件、发生负面舆情时比较明显,官方采取信息审查、发布公告等系列举措后,出现处理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将负面情绪及事件进展推向另一个高潮的局面。下文简要分析了这种信息管控下产生的舆论抵抗及其后续影响。
二、舆论抵抗的形成机制
1、舆情发酵爆发,信息管控导致刺激产生
在负面舆情发酵时,由于对整体舆情认识的不足,回应上官方声量不足甚至缺失,处理上采取简单直接的删帖操作,而这很有可能将公众行使监督权的合理质疑与谣言信息一同抹除,使被删帖的网民遭受网络发言自由的丧失,关注的网民感知到会被限制言论的威胁感,抵抗心理推动网民以更强的驱动力去寻求、存档、扩散先前被管控的信息,愤怒和沮丧的舆论情绪大幅增加,攀升激化的舆论场逐渐超出管控者的信息管控能力,最终引爆舆情。
2、寻求替代信息的动力导致舆论场信息混乱
在信息来源被动减少,官方发言仍然弱势的情况下,网民对相关事件的情况获知、信息寻求的欲望和行为得到强化,这导致了对被管控信息、事件相关的非官方信息迫切的搜集传播。网民受激烈的抵抗性情绪影响,相比甄别网络上每一个相关信息是否合理真实,扩大民间声量、企图以舆论推进事态发展成为公众传递信息的首要目标,个人与民间舆论层面对信息真实性核查的放松使舆论场信息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民众质疑与恶意信息相混合,进一步加剧了官方与民间两方舆论场的撕裂状态。
3、舆论形势激化,官方发言陷入塔西佗陷阱
在官方失语的时间段内,民间舆论的各类信息密度飞速上升,质疑声、推测越来越多,恶意信息演化数量增加,也更具迷惑性与复杂化,至此阶段,官方发言需要回应的点也越来越多,对舆情回应的专业性产生了强要求。
回应时如若不能击中舆论要点则极易陷入塔西佗陷阱,本身在前期简单粗暴的信息管控做法被大众知晓后,通报公告信息的说服力也会下降。例如近期八孩女子事件,当地前期的失语加深了公众的质疑猜测,在通报时选择公众号平台,未能适时在其他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回应效果减弱。网传“按下暂停键”一文发动控评的图片消耗公众对官方信源的不信任,1月30日第二次通报通报下的精选留言如“感谢调查组”“大过年辛苦了”也被网民诟病不合时宜引导控评,回避舆论焦点。
三、小结
许多社会事件引发的负面舆情事件表明,粗暴的删帖与引导热门好评、减少负面的做法在如今复杂化的舆论环境中的适用程度已变得十分有限。面对公众热切关注的问题时,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回应处理的水平,根据事件紧急程度科学合理评估,直面公众质疑、尽快精确回应更有助于打破舆论场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应注重面向大众的媒介素养提升,使参与公开讨论的网民谨慎甄别各类信息,避免盲从,共同营造更和谐的舆论环境。
参考资料:
抵制审查:网民如何应对封闭的媒体环境
了解逆反心理:新的进展与发现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