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什么是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贺建奎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在受精卵时期,把Cas9 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用5微米、约头发二十分之一细的针注射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对指定基因进行修改。
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 基因,而CCR5 基因是HIV 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经过基因修改,这对双胞胎使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备受关注
11月26日11时许,人民网发布报道“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已删除),随后,@财经网 转载至微博,引发网友讨论,该事件迅速成为热点,微博热搜榜、知乎热搜榜都可见之。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备受争议
消息一出,引起了舆论关注,在感叹我国医学进步的同时也涌现了不同的声音。
①有违伦理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表示,“对没有科学论文正式发表的消息,是不应该胡乱宣传,更无法点评的。”但就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陈志伟认为,“这是不理智的,不伦理的。”
②通过该方式预防艾滋是否有必要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所长陈志伟表示,“HIV感染的父亲,和健康的母亲,100%可以生个健康和可爱的孩子,根本无需进行CCR5编辑。这对新生儿是不伦理的,一个健康和受教育的好孩子,是不会被HIV感染的。”
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卢洪洲教授表示:"艾滋病的母婴阻断非常成熟,如果担心艾滋的亲子间遗传,母亲治疗就可以了,干嘛还要做这份研究呢?它的研究价值何在呢? ”
③可能会造成其他健康隐患
浙江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教授谢安勇对澎湃新闻表示,“第一感觉是难以相信,不是技术上行不通,只是许多副作用难以排除,只能为这两个婴儿的未来祝愿。”
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艾滋病专业学组副组长卢洪洲教授表示:“人体的每个部分都不可或缺,是非常自然的生命,这样做除了伦理,还可导致其它未可预知的东西,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医师肖江:“这个技术理论可行,目前艾滋病基因治疗在研究中,这个思路也算是未来艾滋病治疗的方向之一。但成功率很低,并且孩子未来是否可导致肿瘤或其他未知疾病,不好说”。
④项目未向官方申请伦理审查
新京报记者从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获悉,该项试验进行前并未向该部门报备,正开会研究此事。
⑤项目由莆田系医院进行伦理审查
网传“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中显示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学伦理委员会对项目予以批准。
⑥涉事医院称未参与该项目
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11月26日下午对界面新闻记者回应,否认该院和此事有关“这件事不属实,我们没有接受过相关信息,不知道这件事为什么会上热搜,正在调查。”而至于贺建奎是否有挂靠深圳和美进行相关研究,深圳和美方面表示“不了解情况”。
⑦手术是否完全成功
据人民网报道,“此次基因手术婴儿脐带血的检测结果,证明基因手术成功,并未发现脱靶现象。”界面新闻报道“本次试验对象是一对双胞胎,而其中一个婴儿并没有编辑成功”。
国外舆论
宾夕法尼亚大学基因编辑专家Kiran Musunuru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这是不合理的。”
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转化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所长、基因组学家Eric Topol认为,“这还为时过早。”
美联社报道中则称,许多主流科学家认为这太不安全,其中一些甚至谴责这项研究为“人体试验”。
当事人回应
贺建奎的媒体负责人陈远林26日对媒体表示:“现在贺教授不接受媒体采访,过几天统一回应。对于此例研究,更多信息不能透露,这个实验不是因为母亲有艾滋病,也不能透露婴儿是在哪个医院出生的,因为个人隐私不能说太多。
网络情绪变化
@头条新闻 发起了对于“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投票,47.6%的网友选择“不支持,细思极恐,存在伦理道德问题”,30.5%的网友选择“中立观望”,21.9%的网友选择“支持,可降低患严重疾病的风险”。
从情感分析来看,网友对于该事件的网络情绪最初以“好”为主,赞美我国领先的科研成果,然而随着诸多争议的出现,“恶”的情绪开始滋生。事件到底会如何发展,我们等待当事人及媒体的更多回应。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 eefung.com负责人:张明)
更多舆情热点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