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主流传播渠道的同时,传统媒体也在通过数字传输、数字出版等技术融入网络化时代。信息传播的范围、深度、互动性等获得了跨越式提升。网络信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言论空间,用户突破了传统的接受者和获取者的角色,转变成为网络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程度随之加深。舆论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机制,对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网络信息传播及其舆论演化是我们必须认真关注的一个问题。
网络信息混乱、真假难辨,自净机制成为理想状态
随着技术的更新进步,网络所容纳的信息量越来越巨大,成为新媒体的特征之一。以社交媒体 为例,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无数的新鲜事,这些信息并不全是可靠的,有些甚至是虚假信息。在用户生成内容时代,关于一起事件的消息,只有一个人在平台上发布,那我们既需要质疑他的身份也需要质疑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但是,如果一起事件拥有多个目击证人,大家同时借助平台发布信息,那么彼此之间的不同看法则会形成补充。这样事实不完全的信息、虚假的信息通过大家的力量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楚,一些谣言也会不攻自破。因此,我们会认为“开放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场有着良好的自净机制”。
但是,在新媒体实际运营当中,这种“自净机制”并不能得到完全有效发挥,甚至成为一种理想的状态。
在充满重复和“灌水”的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淹没,只有部分“幸运”的信息能够得到大量传播,而能够实际接收到这些信息的用户相较全部用户而言仍然是少数。由于大部分讨论都是基于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信息所进行的讨论。网民在已经接受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之后,再回到平台时,真实信息通常已经被淹没,此时除非特别关注事件并愿意花费时间精力的网友对信息进行主动查证,否则已经存在于网民认知中的虚假信息或有害信息将难以抹去。再者,网络水军大量存在,他们利用平台应用机制,制造虚假的网络民意,左右网民的情绪等。一旦造谣或辟谣成为一种有组织的力量时,恐怕就失去它存在的本意了。此外,在传统媒介,信息经过把关人层层审核才得以发布,虚假信息不容易出现。新媒体的审核机制并不严格,刻意制造的虚假信息更容易大范围的进行传播。把关人的缺位使辟谣得不到权威认证,自净化难以实现。
网络群体“围观”现象普遍
人群的聚合会形成群体性的心理、行为方式与群体力量。但并不是具有一定数量的人聚集在一起就形成群体,没有心理层面的接近性,一群人即使聚集在一起,他们的行为也是各不相同的,正如勒庞所说,“1000个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上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个人因受到群体作用的影响,无法拥有独立的判断,只能顺应群体的潮流被动的做出一致的行为。
在新媒体时代,“围观”由现实社会转向网络空间,对大多数并没有出现在事件现场的网民来说,新媒体则提供了更安全的“围观”视角。网络上超越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的人聚集在一起,针对感兴趣的同一事件发表各自的言论。由于围观群体没有出现在事件现场,所做的讨论难免情绪化,缺少自己独立的判断。
人们的这种“围观”心理很容易被传播者利用。郭美美开设赌场案备受舆论关注,某些门户网站就现场直播、实时播报案件受理的全过程以此吸引眼球。在公开的报道中,网民对郭美美“穿着白衣黑裤走下囚车”的照片比案件本身更加感兴趣,网友更是对此评头论足。
网络弱势身份者话语权缺失
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弱化了现实世界的权威等级,但是作为现实世界的延伸,对一些处于边缘化身份或者根本无法接触网络的人来说在网络中只拥有弱势身份,甚至没有身份。对于弱势身份者,即使拥有发言的机会,也难以形成显著的社会影响。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我们会经常看到在拥有“大V”、公知、名人这类优势身份的人的评论中常出现求助信息。但是这类信息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和关注,真正产生社会效应往往需要优势身份的人主动参与。
优势身份者和弱势身份者虽然都具有网络的使用权,但是由于身份的不同,两者之间的“知沟”仍然存在。新技术与新媒介的使用往往从经济富有、文化程度高的人开始,逐渐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关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以及能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两者之间的“知沟”并不容易产生,但是对专业素养要求较高的知识上,专业相关或者文化程度较高的更加容易理解,“知沟”容易产生。
网络舆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控制机制,通过这种控制机制,一个利益群体可以动员群众按照其既定目标行动。因此,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当中,各个利益群体都在发挥影响,而各个利益群体的意见领袖一般成为舆论的发动者和指挥者。网络传播带来的大量垃圾信息和各种利益群体有目的的操纵,使得网民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要经过大量的筛选、甄别、辨认、检验,这些都大大增加信息获取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那些处于弱势的利益群体不仅其声音无法被人听到,而且由于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冲动,他们往往会受到各种猛烈的攻击和谩骂,最后常常变得更加沉默。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日新月异,舆论演化过程越来越明显,对于它的分析和研究,在将来应不断更新和深化。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