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寒潮黄色预警和大风蓝色预警。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先后降温,注意添衣保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极端天气现象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特别是在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发生时,社会各界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应对和处置。因此,如何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天气情况,成为了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而监测舆情就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对民生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极端天气预警网络趋势变化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央气象台20日发布寒潮黄色预警、大风蓝色预警,中国气象局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寒潮)三级应急响应。
预计未来几天(11月20日夜间至24日),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气温将先后下降6℃至10℃,其中,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西部和北部、黄淮东部等地降温12℃至16℃,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东部等地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可超过16℃。寒潮影响后,最低气温0℃线将位于苏皖中北部至河南中南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等地,内蒙古中东部和黑龙江大部最低气温将降至-20℃以下,局地可达-30℃以下。
此次过程中,我国北方多地将有4至6级偏北风,阵风7到8级,局地9级。23日到25日,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区也将先后出现6到8级大风,阵风9到10级。21日至23日,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中东部、吉林长白山区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吉林中部、黑龙江东南部等局地有冻雨。
从互联网舆情监测平台蚁坊鹰眼速读网系统的分析来看,从10月22日至11月21日,全网有关“寒潮、暴雪、大风”相关的预警和传播信息最高峰出现在11月6日。11月6日,黑龙江哈尔滨迎来今冬首场暴风雪。中央气象台11月6日06时继续发布暴雪橙色预警,黑龙江东北部和南部地区有大暴雪,局地特大暴雪。另外,黑龙江佳木斯一体育馆发生坍塌进一步引发公众对于极端天气灾害的讨论,相关舆情热度迅速升至峰值。
二、极端天气对民生的影响
1、暴雪
暴雪是一种强烈的天气现象,常常伴随着大风、雪量大、降雪强等特点,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暴雪不仅会对道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造成严重影响,还会导致树木倒伏、电线杆倾斜甚至倒塌等情况,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寒潮
寒潮是由冷空气南下引起的一种强烈冷空气团,其降温速度快、范围广,与其他天气相结合时,容易引起极端的低温、雨雪冰冻等天气现象。寒潮会给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供暖、水利设施、电力系统等带来很大影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困扰。
3、大风
大风是指风力达到6级以上的强风天气现象。特别是在搭配着寒潮或暴雨暴雪等天气现象出现时,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和困扰。大风会导致树木倒伏、交通中断、停电等情况发生。对于高层建筑施工、通信、电力、交通等方面都会造成伤害性影响。
三、极端天气预警相关媒体类型
从整体上看,有关“寒潮、暴雪、大风”相关预警的舆情主要集中在“视频”平台,约占总量的35.3%。其次为"社交网络"平台,约占22.5%。“新闻客户端”平台,约占18%。另外,在公众号、新闻平台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传播。
四、极端天气预警相关文章类型
监测时段内,全网有关“寒潮、暴雪、大风”相关预警的舆情信息内容主要以原贴为主,占70%,其次为评论,占19.6%,转发信息较少,占10.4%。
五、多措并举做好供暖保障
陕西洛川,当地重点针对集中供热没有覆盖的区域和农村,开展“电代煤”“气代煤”及可再生能源供暖工作,为全县8200多户完成了热源改造,让他们告别了烧煤时的烟熏火燎。
内蒙古科右前旗利用丰富的风电等资源,推行电取暖,现在电采暖用户超过5500户。
山东商河今年有12000多户居民用上了地热集中供暖,让供暖更环保更绿色。
近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区首个农村学校供暖工程建成,全校师生在温暖的教室里上课。六盘水还陆续在10多所乡镇学校建设这样的供暖项目。
重庆黔江,地处800米以上海拔的学校有13所,当地为这些学校安装了空调、暖风机和电热板等,供热持续到明年3月,温暖守护孩子们上学。
黑龙江尚志赶在入冬前,全部重建、修缮好了受损房屋,近4000户受灾群众家中水、电、暖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吉林舒兰一启动灾后重建,就提前征询大家意见,逐户制定温暖过冬方案,安装取暖设施。
六、极端天气着重关注点
在寒潮、暴风、大雪等极端天气下,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预警和信息发布
及时发布天气预警和相关信息,提醒公众防范大雪的可能影响。可以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提供天气情况、预计降雪量和时间等相关信息,以帮助人们做好应对准备。同时要确保信息发布渠道的畅通和可靠性,以便公众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2、交通管理
大雪天气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影响,需要合理安排和管理交通运输,以确保人们的出行安全和畅通。在道路结冰等情况下,应协调相关部门加强道路管控,做好应急救援工作。
3、应急准备工作
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暴风雨雪灾害天气情况下生产安全、生活有序。如电力部门在暴雪期间要取消输电线路作业工作,各班、站、所启动应急预案,加大24小时巡查和抢修工作。
成立应急队伍,加强值班值守和巡查力度,防止燃气泄漏、供水供热中断等事故发生,切实保证居民的水、暖、气供应。
教育部门要根据气象信息,做好停复课有关工作,特别是校车的安全管理。
民政部门要做好社会救助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加大24小时巡查力度,做好防滑、清雪工作,防止人员受伤。
卫生、市场等其他各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本行业领域实际,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储备应急物资,应对极端天气,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气象服务保障
加强寒潮天气极端性研判。强化主动、互动、联动,加强对基层的业务指导,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
5、科普解读
及时发布防御建议和提示,特别是针对南方部分地区,低温天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要提醒公众做好防范。
6、值班值守
落实好面向主要负责人的直通式报告机制,强化寒潮影响期间值班值守工作,压实各层级责任,及时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应对,确保公众的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七、极端天气民生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发展的情况,有效地监测舆情,对于保障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建议建立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民生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方案: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
在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中,出现舆情事件是常见的。为了监测和及时处理,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该体系由专门的舆情监测人员负责,主要监测当地网络上与暴雪、寒潮、大风等天气有关的信息、意见和舆情事件。此外,还要及时向上汇报情况,协助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
2、加强信息监测和分析
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加强对资讯交流平台、社交网络、视频平台等方面的信息监测和分析。通过对多方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发展情况,为后续的救援和应对提供重要依据。
3、及时做出响应和处理
通过网络舆情监测,能够及时发现和响应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的相关舆情事件。出现舆情事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防止舆情扩散和升级。对于大规模的突发事件,应及时向上汇报,调动相关部门的资源,组织应对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加强防范宣传和普及
舆论氛围对于暴雪、寒潮、大风等极端天气应对有着重要作用。网络舆论监测工作要加强对正能量、科学防灾、精准救灾等方面信息的宣传和推广,还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相关阅读推荐:社会热点舆情事件传播分析:黑龙江佳木斯体育馆坍塌事故
咨询及申请试用:蚁坊鹰眼速读网舆情监测系统免费试用》》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