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都市报道记者卧底调查“迷药”产业链,药贩子极力渲染“迷药”药效。在短视频平台关于“迷药”危害的报道下,评论区竟有不少人“求药”。记者发现,“迷药”多与侵害女性相关,电商平台上不少药贩子在隐蔽出售各类“迷药”,有些伪装成香烟糖果饮料,卖家还给买家详细讲解下药后如何收拾现场脱罪,而这些网上叫卖的“迷药”多是精神类药物,健康人服后,轻则头晕、头疼、嗜睡,重则语言模糊、精神错乱甚至中毒身亡。在精神类药物严格管控的情况下,记者在一电商平台随意填写“精神分裂”症状,就能成功买到本应是处方药的“迷药”。电商平台违规违法售卖女性迷药,而且还大有市场。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调查性报道引发了网民们的普遍关注,不少新闻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都对该事件传播扩散,形成了对这一黑暗产业链要严厉打击的舆论呼声。
多家电商平台有女性迷药隐蔽出售网络舆情关注热度
3月14日上午,都市报道发布了这则调查性报道,这篇报道发布之后开始在网络中引发关注,经过其他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大V们的传播扩散之后,网络关注热度迅速攀升。期间更多的相关细节被曝光解读,如短视频留言区成为迷药交易现场、药物被伪装成可乐、药物被隐藏在壁画中交易等相关内容被不断传播,提升了该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度。加之该事件的曝光时间正处于“3·15”前夕,这种黑色产业链的曝光,也激发了网民们打假的热情。总体来看,这一调查性报道的传播热度演化趋势并不复杂,但是关注热度相对较高。
面对迷药黑产横行网络,该如何提升舆论识别能力?
对于这种危及女性安全的迷药黑产,除了媒体们的调查性报道对其进行曝光之外,还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网民对这种黑色产业的识别能力。媒体对这一事件曝光之后,基于如今网络传播内容碎片化的传播态势,这则调查性报道中的细节信息被部分媒体以及自媒体设置为讨论话题,如关于迷药的交易细节、商家合法性伪装、迷药出售过程中被包装成何种形态进行售卖、药效如何发挥作用等,这些碎片化的细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网民们的识别能力。除了碎片化的细节曝光之外,还需要有影响力的新闻媒体强化传播,传播内容的议题除了对黑色产业的曝光之外,还应该设置迷药危害女性的相关科普、对电商平台交易细节进行积极揭露等内容,提升网民的识别能力。
整治迷药黑产需要多方合力,营造冒头就打的舆论氛围
迷药黑产的曝光无疑在网络中引发了各类传播主体的抨击、愤怒,形成了必须严惩的舆论自觉。从网络舆论的反馈来看,整治迷药黑产涉及多方主体。首先,对“女性迷药”等违法产品强化监管,电商平台是当仁不让的第一责任人,各大电商平台应该担当起平台责任,绝不能无视甚至纵容违法行为无所顾忌地上演;其次,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查处,用法律手段强化整治力度;再者,社会还应不尊重女性的观点意识坚决予以抵制和纠正,因此,这需要有正义感的网友共同努力,营筑牢尊重女性、抵制不法侵害的社会共识,造出对此类不良观念“露头就打”的舆论氛围。
(部分文字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邮箱:zhangming[at]eefung.com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