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星巴克驱赶民警”一事登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围绕星巴克以及民警的特殊身份、当前营商环境、媒体担当作为等等网民展开激烈的批判,该事件在多方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强大的舆论关注度。网民情绪宣泄、网络暴力滋生、部分媒体煽动带节奏……种种浮躁的传播表象也带给我们更多地舆情反思。
据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显示,2月13日20时左右,网络上关于“重庆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舆情热度开始显现,仅用2个小时即攀升至第一次峰值;2月14日7时至2月15日0时,舆情热度虽有些许起伏但始终处于高热状态;2月15日9时许,网络讨论热潮仍然未散,第三次舆情峰值到来。三天内,重庆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不断发酵升级,舆论场上展现出各方力量的趋同和博弈。
1、舆情引爆:朋友圈内容广泛传播,刺激网民神经
2月13日晚上,一则吐槽“因在门口吃饭‘影响品牌形象’驱赶并投诉”朋友圈内容的截图在社交网络平台上被曝光,民警愤愤不平的表达瞬间刺激了网民神经。经舆情溯源发现,以“白帽蓝衣”“大白警官”“襄阳小邢警”“小警之家”“网警小胖”为代表的警察自媒体博主率先推动此事的传播扩散。从舆论表现看,舆情爆发之初抨击星巴克员工、站队支持警察的倾向尤为明显,网民所做的“什么玩意儿”“疯球了”“道歉”类似评价多出于朴素的爱国、爱警察的基本情感而就事论事,舆情尚未过度跑偏。
2、舆论起伏:三方声音拉锯下“驱赶民警”真相迟迟未到
2月14日,#重庆一星巴克驱赶门口吃盒饭民警#、#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相关各方被约谈#、#重庆星巴克驱赶民警 多部门调查#等多个话题登上社交网络平台热搜榜,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各方舆论声音也更加丰富多元。首先,警察的做法遭到部分舆论的质疑,认为警察违背条令、警察不可能被驱赶属于小题大做;其次,媒体以及自媒体为获取流量没有调查事情原委炒作警民关系、破坏营商环境遭到舆论不满;最后,网络大V将网民朴素的爱国情感上升到敌我矛盾的对立,舆论由此走偏。此时,事件调查结果以及星巴克方未出面回应,各方声音展现走偏态势,舆情持续高热。
3、舆情冲击:星巴克回应后加剧不信任感的扩散
2月14日18:20,星巴克中国致歉称,“门店伙伴与当事民警在协调座位时因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表示“不存在网传的‘驱赶民警’及‘投诉民警’的情况”。网络舆论直指其道歉不诚恳态度敷衍,要求公布监控录像还原事实真相,网民评论以及跟评加剧了这种不信任感,负面情感愈演愈烈,冲击原本扑朔迷离的舆情。
星巴克的回应后,人民网评发文“星巴克请收回你的傲慢”,而这一通篇“如若、假如、但愿”的主观性词汇将舆论矛头引向了媒体自身。网友评论道,“这种媒体导向真的不好,希望你们都是有过调查走访再做新闻报道,读者也有自己的判断。不只是针对这件而是每一件社会新闻。尤其是新京报和澎湖新闻了。几年前说网红打孕妇,好多官媒下场,全网网暴网红,最后网红没动手,但她付出了很惨痛的代价”、“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建议你们先弄清楚再发声,别再透支公信力了”。
4、舆情反思:构建理性空间,打破舆论偏见
回看“重庆星巴克驱赶民警”事件舆情发酵过程,曝光初期舆论出于正义感、朴素爱国情感自发站队警察一方,但后续随着部分媒体、网络大V未调查实情即过度介入事件作出相应评论,企图通过制造争议获得流量而使得舆论走向复杂化,甚至于在星巴克回应之后,有媒体仍然使用含混不清的内容表达继续煽动网民负面情感,舆论的非理性空间越来越大。对于媒体来说,一味带节奏将公众的认知和情绪推向极化将最终遭到舆论的反噬;对于个人来说,面对情绪型事件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以更加有效地打破偏见。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