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站队现象作为一种普遍的特征性状态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当中时有出现。它是指基于某一问题的主要矛盾之处网民所形成的态度鲜明的观点对立。近日,电影《亲爱的》原型之一孙海洋与失散14年的儿子孙卓在深圳认亲成功,寻儿14年,父子两人终团圆。孙卓表示,他不会留到亲生父母那边,现在的父母不管怎样,养了他十几年......“被拐找到后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这一消息立即引发舆论强烈反响,媒体、网民、大V所持的基本观点争执不下,舆论站队尤为明显。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与各方塑造的舆论环境,包括网民自身的既有认知,或是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或是媒体自媒体意见领袖有意无意的下场引导以及公众媒介素养与心理等元素息息相关。从结果来看,不论何种原因所导致的舆论站队,都展现了情感、情绪、立场、态度的不同,这一对立性结果的出现反过来又对网络舆论产生深刻影响。
一、舆论站队现象背后的形成机制
1、流量经济下的幕后推手,信息消费
有争议才有流量,舆情事件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大肆传播而不断地发酵产生更大的热度,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在媒体、自媒体的助推之下,孙卓提供了流量变现的“工具人”路径,他的一言一行暴露在聚光灯中被任意消费,最终结果是“不回亲生父母身边”的相关信息被以持续强化的方式加以戏剧化、非现实化,并时刻遭品评放大。实际上,后续孙海洋第二天就携孙卓返回湖北老家认亲、其养父母表示“他们会让孙卓自己选择,如果孙卓想回到原家庭生活,会尊重孩子的意愿”,而这些进展性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
2、网民共情心理主导下,情感先行
网民共情是一种隐性的情绪传播手段,一起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背后都难辨掺杂着共情逻辑的影响。2007年,时年4岁的孙卓在深圳被拐,此后他和养父母生活在山东省阳谷县。而他的亲生父亲孙海洋寻子14年,于12月6日终于迎来团圆。故事本身充满悲情、温情,网络平台上公众无不为之动容,诸多网友带入“养儿方知父母恩”,先入为主认为“孙卓应该跟随亲生父母”,因此孙卓表态后被口诛笔伐,批判其“认贼作父”“养父母爱的是他的性别”“三观已经被养歪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都没有”“反向鼓励拐卖”;而另一部分网友认为不应该怪孩子,“给他时间慢慢来”“孩子很无辜”“孙卓在山东长大成人你自己将心比心”。针对“孙卓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是对是错的问题,网民通过预设自身立场情感先行,不论站队哪方都造成群情激愤的舆论特质。
二、舆情热点事件中舆论站队的社会影响
首先,当前舆论场,站队是获取流量一种快捷有效的手段。回顾以往的舆情热点事件,如错换人生28年案、郑爽代孕事件、罗某某被曝强奸等等,自媒体只要进行舆论站队就能获得关注度、点击率,为自身带来极大的流量价值。而过度的追求流量,极易造成网络舆论失控失序,丧失主流价值追寻。其次,网民在舆情热点事件中的站队行为是滋生网络暴力、群体极化的土壤。在“孙卓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是否正确的评判上,持相似观点的个体淹没于判定支持与否的群体心理中,个体意识形态通过情绪感染得到传播,从而丧失网民自身的批判能力,群体之间相互攻讦产生情绪性和非理智性的话语表达。最后,舆论站队还造成舆论冲突频繁发生,这不仅表现为网民之间的情绪对抗,网民与信息传播者之间因立场差异而产生的冲突往往也愈演愈烈。比如“快递员”在信息传播者立场上的一直是相对“弱者”的存在,而“快递未送上楼,老人在取快递时猝死”舆情事件,传播者一味预设“快递员”弱势博同情未能奏效,更多网民站队在了“老人”一方,由此可见,隐性的站队更加值得警惕。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