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舆论情况愈发复杂和多元,舆情工作面临更多挑战。数字公共空间中提供了一个打破时空限制调动关注、凝聚共识的场所,当下个人事件议题也逐渐往公共性的话题发展,如何正确面对出现的各类舆情值得关注。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舆情风险,以期对风险规避、舆情工作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一、常见舆情风险类别
次生舆情:指以原生事件为基础演变出的新舆情
之所以有脱离原事件焦点而另起的次生舆情,一是原事件本身带有的多重新闻价值被挖掘,联合网民追问造成舆论转移;二是事件处理不到位、未确切回应公众关切引发新舆情,时间周期延长形成长尾。
例如“熟蛋返生孵小鸡”事件,2021年4月下旬爆出的“熟鸡蛋变生鸡蛋,并孵化出雏鸡”论文让网友大呼魔幻,荒唐离谱的论文与作者的回应起先激发大众的嘲讽、戏谑,而后引发对出现这类事件后续深层原因的追问,多类“民科”“反智”事件主人公、相关机构被网民曝光,呼吁整治期刊版面交易的灰色利益链条,形成次生舆情,焦点的转移形成多轮峰值。
舆情烂尾:事件处理不了了之
舆情烂尾指舆情周期与事件周期发生脱离,在事件结果还未明晰时大众关注已经褪去,舆论印象中事件处理最后不了了之。
此类情况的诱发因素一方面因为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公众关注有限,在事件只有单一爆点情况下,还未能形成对事件结果的完整问询监督流程热度就在短时间内消退,类似事件有“黑龙江女生弑母案”,这类重大案件舆情发酵爆发时间仅有两三天就迅速沉寂。另一方面,形成高热舆情迟迟没有回应公众关切,或是多样化诉求没有得到及时满足,众说纷纭下舆情热度递减至消退,导致舆论监督没有始终。舆情烂尾短期内直接表现为负面舆情的消弭,但长期来看因大众未能得到事情结果,对网络曝光监督的效用产生质疑,最后成为网络记忆“存档”。在后续有同类事件出现时网民往往会“翻旧账”、联系讨论,易成为对公信力造成负面影响的一个标签。
塔西佗陷阱:公信力的丧失
“塔西佗陷阱”,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历史学家塔西佗在评价一位罗马皇帝时所说的话:“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现更多被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现象,指当政府部门或某一组织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塔西佗陷阱”的出现是对某部门、组织以往舆情的不满,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更为常见,如近期的“yu wei”事件发酵后直播醉驾节目被曝停更,前期部分网民对发布的公告取怀疑态度,直播节目直接停更信息流出后舆论的不信任感激增:“落人口实”“此地无银三百两”“解决提问题的人”等成为热门言论。
舆论炒作:严肃性消解与舆论极化、撕裂
炒作是为扩大人或事物的影响而做反复的宣传,商业炒作、个人炒作是较为常见的传播现象。联系到舆情工作相应环节,媒体、自媒体的恶意炒作、谣言炒作会带偏舆论导向,煽动舆论情绪纠缠在炒作话题内偏离事件要点,关注失衡造成事件、话题的严肃性消解而舆论极化、对立愈发频繁。如在议题中突出构建性别对立点反复炒作吸引眼球与火力,以撕裂舆论的形式获得流量。
二、小结
舆情宜疏不宜堵,以事实为依据、借助鹰眼速读网等舆情监测工具收集全面动态的公众关切可有利于更好地做好舆情工作。例如某些事件的发生是由于长期诉求得不到解答矛盾无法解决,重视诉求表达、掌握网络舆论的主要关切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基础。
一般来说,舆情工作机制可大致分为监测、报送、研判、回应等几个环节,在回应这一环节可通过上述监测得到的公众诉求、几大要点进行针对回应,渠道上合理安排两微一端、新闻媒体、网站APP等形式发布通告,内容上注重切中要点、符合逻辑精确回应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此外,也要注意积极管控谣言、炒作等不实信息,防止其污染舆论场。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