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共计185项非遗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旅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媒体围绕上榜的多个非遗项目进行宣传,吸引不少网民关注。
全网热度趋势
10日上午9时左右,新华社、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发文报道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柳州螺蛳粉、沙县小吃等上榜。多地地方媒体也对当地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进行宣传,该日内,随着全国范围主流媒体与地方宣传口本地媒体对此报道数量的增多,铺开了较大范围的传播阵地。相关信息的传播平台则以社交网络平台为主导,创建多个话题词条与网民互动投票,APP和新闻端对此话题的报道密度次之,使网络热度呈现出较为稳定的高位水平。11日上午8时,河南日报的一篇报道《#河南逍遥胡辣汤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被热转,创造非遗名录相关新闻热度的峰值。
地方特色美食成网络舆论焦点
民以食为天,在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公布的网络讨论下,“螺蛳粉”、“胡辣汤“、“沙县小吃”等网红食物无疑成为热议的中心,谈“吃”本就最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央视等媒体在报道时也着重于对食物非遗项目的关注强调。此外,近年来互联网、带货自媒体等构成的互联网生态飞速发展,不断有各类食物跻身网红食物的行列,就以螺蛳粉为例,从广西当地火到了全国乃至海外,积累了相当的舆论话题度,对话题的宣传和扩张速度产生强力带动作用。由此,出圈食物与当地媒体的宣传积极性联动造成地域热度的数据体现也较为明显。
“非遗文化”话题的优化展现
非遗话题活跃舆论场是地方美食、文旅特色得到大规模曝光的一大舞台,大众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度也得到大幅提升。在相关话题的热门博文中,不仅仅是地方特色的食物本身受到关注,随之而来的如螺蛳粉中“蛳”的读音与词意科普的话题也引发不少网民调侃互动。
在非遗话题美食占据强势讨论度的情况下,除了适应主流舆论对当地美食进行针对宣传以外,地方媒体也可以对当地其他门类的非遗项目进行“搭便车宣传”,提供议题的横向多样性,使文化科普、地域特色技艺等非遗项目得到更多曝光度与可见度;也可借非遗名录公布这一话题报道非遗项目的历史由来、近现况发展等等科普,使地方特色技艺知名度得到更加纵深的宣传,实现文化传承话题深入人心,更具内涵与坚实底蕴。
媒体时评
《新华网评:“螺蛳粉”们上榜非遗,是认可更要传承》
从默默无闻的地方小吃到火遍大江南北的“宅家必备”,“螺蛳粉”们出圈传播的是“味道”,更是故事和文化,也表明非遗正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为生活增添更多韵味。
“螺蛳粉”们登上非遗榜单又“火”了一次,但要想继续“火下去”,还要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我们要不断提高非遗保护水平,解答好不同非遗项目保护发展面临的难题,提升它们的可见度和认同度;要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声音,通过深度挖掘出非遗背后的人文历史、发展故事和工匠精神,使得非遗项目随着社会的变迁、一代代人的实践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
小吃虽“小”,连接的却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大产业”和东方饮食文化的“大智慧”。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非遗美食成为爆款食品,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遍地开花,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和活力,赢得更多的认可和喜爱。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