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一老人囤积废品和几百只老鼠同吃同住,致邻居崩溃的新闻报道仍然记忆犹新,如今,类似情况再次上演。6月1日上午,一则“拥多套房产的阿姨热爱捡垃圾”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网友关注。
据财经网6月1日7:54报道,去年11月,上海宝山法院立案受理了两起相邻关系纠纷案。58岁的董女士名下有多套房产,算上出租房屋的租金和养老金,夫妇二人一个月有近两万元收入,却痴迷于捡废品,结果两套房子垃圾成山。周边邻居不堪其扰,将其告上法庭。最终法院派出11名干警,加上10名环卫工作者及12名清洁工人,历经9个小时才将房子里的废品垃圾运出来,装满了整整15辆大卡车。
“拥多套房产的阿姨热爱捡垃圾”事件映入眼帘时,荒诞感对网友的冲击力还是很强的,事件爆料后不久就冲上热搜第二,并引发网友传播和热议,目前,阅读量达2.6亿。从舆情监测系统鹰眼速读网的网络热议词云分布来看,舆论聚焦于以下几点:
1、捡垃圾是好事,但影响环境卫生引反感
现实生活中,老人捡拾垃圾现象常见,对此,舆论普遍认为热爱捡垃圾是个人的喜好,无权干涉,更何况捡垃圾也是好事,毕竟可以变废为宝,再次利用,从而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但是,对于把捡来的垃圾不卖掉而是堆放在家里的行为,除了少数网友表示理解“老一辈人从物质匮乏的年代走过来,很多习惯根深蒂固”“不怪阿姨,是节俭惯了”之外,大部分网友表示疑惑,并质疑其自私,同时指出这种行为不但影响到公共环境卫生,还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秩序。
除了指责、质疑、吐槽之外,也有网友提出友善建议“去当个志愿者吧,专门管垃圾分类”“这位阿姨,您缺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垃圾站,建议您可以承包一个垃圾转运站,既满足了自己的热爱,又保护了环境卫生,还不影响他人生活”......
2、“囤积垃圾”是心理疾病?
看完相关新闻报道后,对于拥有多套房产热爱捡垃圾的阿姨的难以理解的行为,不少网友纷纷留言分析“这是一种心理疾病,应该由社区介入进行心理疏导,严重的应该接受正规心理治疗。不然以后还是会复发的,这不是可以控制的行为”“这可能是囤积症,需要尽快接受心理治疗”“作为子女应该注意一下,赶紧带阿姨去看病”“社区多关注一下心理健康问题”......
什么是囤积症?
百度显示: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她)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对此,广州市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主任沐楠也表示,早期老年痴呆症的表现征兆,包括了拾荒成癖。若是近年养成的习惯,且已经超过常人的范围,家人最好能陪同其到医院精神专科进行检查。
也不排除捡垃圾为老年人收集物品的喜好,很多老人本性节俭,珍惜物品。“针对具体个案要具体分析。让一些爱捡垃圾的老年人参加户外活动,转移注意力,减少孤独感,的确是治疗手段的一种。但为避免病情错判,建议还是要去做专业的认知功能评估。”
3、网络舆论泛娱乐化传播明显
随着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个人、媒体不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吸收、传递信息,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大的传播权与话语权。再加上互联网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结合,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娱乐化的土壤,公众话语娱乐化在网络舆情事件中频繁出现,拥多套房产的阿姨热爱捡垃圾事件也不例外。在相关话题页评论区,“垃圾都住上了上海的大房子了”“能随随便便拿两套房子出来堆垃圾,真不是普通人”等泛娱乐化的调侃不时出现。
同时,网传的董女士所写的关于“保证今后不在捡拾垃圾,堆放在房间里,保持楼道整洁、干净卫生”的书面承诺书图片,也引发一众网友注意,不少网友表示“字还是写的挺漂亮的”“ 从这个字儿看,这也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吧?”“脑补大家闺秀和丈夫落难历经风雨坎坷终于苦尽甘来却走不出心里的泥潭”……另外,还有网友不忘皮一下“阿姨能把我捡回去吗?”
民众在逃避现实约束,渴望获得更多关注心理的驱使下,在自我观点表达和情感宣泄时极具戏剧性、渲染性,以此来满足内心独特的表达欲望,成为话题内容的主动创造者。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