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凉山,一条山区学生追车惜别支教老师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据相关报道显示,视频是广西何女士在凉山支教离开时拍摄。何女士称,每次离开班里的学生都会跑出来追着送她,支教的这所学校是她因病去世朋友建立的39所希望学校之一,来支教是为了实现朋友和自己的心愿。这些信息在网上的传播引发了网民对山区孩子的教育以及支教问题的讨论。
舆情发展:重点拆分式报道形成情理波峰
5月23日午间12时许,@西安商报五星视频 @漩涡视频 在主流社交平台发布了《#为实现朋友遗愿女子支教凉山#,离开时孩子们恋恋不舍追车相送》的事件报道,同日下午,当地媒体四川日报、大V博主@凉山之窗 、咨询号@头条校园 等账号转载了该条报道,该时段形成热度较为有限,舆情仍处于酝酿期。
24日午间11时左右,人民网发文《#学生追车惜别凉山支教老师#》报道此事,将发文重点放在学生不舍惜别老师这方面,调动了公众的情绪表态,官媒的聚焦关注既打开了普通网民的传播面,同时也带动更多媒体参与到对学生追车送别老师这一事件的报道中来,事件扩散的速度提升明显,当日晚间21时话题活跃达到最高,触及舆情爆发期。
25日凌晨左右,中国之声于24日晚间发布的支教老师回应被热传,此次报道将焦点转换到了支教老师支教初衷与其热心公益的朋友身上,当事人的回应以及对视频背后信息的挖掘使网民不限于情绪表态,更对当下支教种种现象进行了理性发散,各类观点输出的热情也较为集中于这个时段,舆情再次在25日上午回弹。
舆论情绪透视
在事件曝光之后,网络相关话题下负面表态占据64%,这主要来自于24日人民网发布报道后网民被山区孩子追车行为触动,感怀当地孩子上学不易、教育鸿沟仍然存在的伤感之情。中性和正面情绪约占36%,表现为对支教老师及其修建39所希望小学的好友张晓林的称赞与敬佩:“39所,也太厉害了”、“每一位支教的老师,带去的都是孩子们的梦。孩子们特别棒,老师也特别棒!”,以及希望提高乡村老师待遇等等对山区教育问题、支教问题的探讨。
支教观点挖掘与优化探讨
“短暂本来就是自私,至少要呆一年吧。”在话题讨论区,有观点认为短期支教后的分离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情感上的伤害,此外,短期内更换老师的频率过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进度产生不良影响,将矛头指向了目前部分为了优化履历去短期支教的人群,认为这种行为更多是图新鲜、自私。
针对以上观点也有网民提出,不能过于道德绑架去支教一段时间后选择离开的老师,在短期支教背后实际上反映的仍然是边远山区生活环境与工作待遇不相匹配留不下人、留不久老师的问题。要吸引有勇气有志向的高素质教师去到山区,不能光靠教师的个人力量、一腔热血,还要给予足够的物质支持与保障作为底气,老师给山区孩子们带去知识与希望的同时,也能养活自己与家人,边远山区教育问题才能得到较大改善。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