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一则“17元吃海底捞”的话题登上热搜,事情源于有人称自己花17元吃了一顿海底捞,其帖中晒出的账单显示,点了四份清水锅0元,一份捞派捞面7元,一份自选小料10元,合计17元。事件发生后,不少人效仿此法,尝试在海底捞花几十元甚至十几元吃一顿饭。此事在网上也迅速登上话题热榜,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此话题的相关讨论,比如“17元吃海底捞你会跟风吗?”、“如何看待17元吃一顿海底捞”等。网民们就此事件以及相关话题发表了不少看法。
自媒体曝光引爆网络传播热度
4月14日下午,自媒体博主@葛东生 在网络上曝光并转发了一则题为“三个人一杯奶茶店的钱吃一顿海底捞”的帖子,这则帖子于4月15日早上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关注,网络传播热度由此被引爆,迅速攀升达到峰值。期间不少自媒体大V参与传播扩散,如@江南大野花 @吃瓜群众CJ @谷大白话 等在接连发表看法的同时也扩大了该事件的传播热度,带动更多网民参与转评。整个4月15日,传播主体主要是一些网络自媒体间的传播扩散。4月16日,在原有信息发酵热度的基础上,有新闻媒体对此事也进行了传播,如头条新闻、观察者网等媒体对17元吃海底捞相关信息进行了报道,并报道了店家对17月吃海底捞这一行为的相关回应,称“不区别对待,不设低消”,与此同时,媒体还围绕此事件发出了“海底捞应该设置低消吗”的网络民意调查。总体来看,虽然媒体后期参与传播报道,但相比前日而言,网络传播热度并没有形成较大的峰值。
就17元海底捞引发的网络舆论观点来看,呈现出主体多样化的观点指向,有的立足于抨击消费者消费行为的视角,有的则对被薅羊毛店家表现同情,而有的则将矛头指向商家借机营销行为等。具体表现如下:
讨论由评价消费行为上升到臧否个人品德
该事件在网上曝光后,首先引起了对此不太常见的消费行为的讨论,主要是对此种消费行为的不满与嘲讽,还有不少网友对此进行了言辞较为激烈的斥责,类似“吃不起就不要出来丢人”的评论不在少数。与此同时,网友们更是列举了众多类似事件来表达对此种消费行为的反感以及对此种消费者个人素质的不满,例如,吃火锅要无数盘水果小吃、海底捞送小零食要求双倍赠送、去自助餐厅吃饭把瓶装饮料塞满包里带走等等。但是这种带有嘲讽式的评价矛头最终直指此种消费行为的消费者,由此对类似消费者的个人品德进行想象式的揣测,例如“爱贪小便宜的人最危险”,并以偏概全的对穷人进行了道德指责,类似“穷人素质低”等。
门店大气回应引发不少网友对资本家共情
此事发生后,记者联系了爆料者消费的佛山海底捞门店,一名工作人员称低消费行为在他们店只是偶尔发生。其称,客人想怎么消费,愿意消费多少是他们的自由,客人只要进来了,都会接待,不会区别对待。问及会不会影响到门店生意,该工作人员称,正常吃饭,都会正常服务,后续也不会因此设置最低消费。门店回应发出后,立即引发了很多网友的好评与点赞,并且表示商家大气,有些网友表示海底捞大气回应与贪小便宜的消费者形成鲜明对比。还有些网友站在商家立场上引发对商家的共情,表示若是人人都以此种方式消费,会对商家造成不公,让一些小本商家无法生存,并且倡导大家要杜绝此种占便宜式的消费行为。
部分网友斥责商家借此进行商业营销行为
有些网友认为这是商家故意借此话题的讨论热度进行商业营销,一方面,表达对商家借助公共舆论对立所造成的热度来获取广告效应的炒作营销行为的不满,表示顾客正常消费没偷没抢,海底捞门店回应正常提供服务是合情合理,并非商家的特殊对待。与此同时,有网友针对一些网友对海底捞门店的回应的点赞式的评论进行回复,并向其指出这只是商家的商业营销行为,要理性看待此种营销行为,警惕消费者不要被商家借助舆论热度进行的反向营销行为所蒙蔽。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