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炒鞋”这个词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炒鞋”暴富的神话以及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让“炒鞋”市场愈发疯狂一些炒鞋客趁机转战国产球鞋市场,收割韭菜。在微博、朋友圈和以虎扑为代表的一些网络论坛上,出现了国产品牌球鞋涨价和缺货的消息,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的有些“限量款”球鞋价格飙涨,其中某品牌一款球鞋的价格涨幅达31倍,引发舆论热议。
从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的分析来看,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传播热度主要集中在4月4日和4月6日。从传播平台来看,社交网络、新闻、APP、数字报、微信、论坛、问答、视频等平台起到了主要传播扩散作用,也是此次舆情发酵和热议的主要阵地。
4 月4日在社交网络中,财经网、新浪财经、头条新闻、每日经济新闻、封面新闻、红星新闻、电商报等媒体以#国产鞋遭鞋贩子炒作身价暴涨#、#为什么炒鞋热蔓延至国货#?#“炒鞋”的鞋贩子奔向国产品牌#、#李宁球鞋原价一千五被炒到四万八#等主题报道了国产球鞋遭炒作一事,利用自身媒体属性和影响力,带动舆情传播扩散;另外,牛神nddpg111、顾一野你开枪啊、一本学长 等自媒体博主发表个人意见,表达对国产品牌球鞋炒作的看法,把炒鞋这一话题推到舆论热议榜之中,有关天价国产球鞋疯涨的舆论话题引发网民负面情绪不断上涨。关于国产品牌蹭热度、割韭菜的评论成为舆论主流声音,炒鞋风蔓延至国产品牌,资本再次收割等衍生话题开始在舆论场中蔓延。
4月5日,央媒纷纷跟进,发文痛批炒鞋事件,舆论情绪进一步得到酝酿。
人民日报发表财评:消费爱国心炒鞋 邪气必须狠刹!文中表示: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通过法治手段为这轮炒鞋热降温。生产厂家需要多想出一些管用的好办法,比如随机应变增加供应量等。此外,经销商、品牌商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发力,压缩炒鞋客“作妖”的空间。
如此炒鞋,只有炒鞋客是赢家,输家却有很多。一个是欲哭无泪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怀有爱国热忱的普通网友,本来一腔热情支持国货却被炒鞋客薅羊毛,乃至当“韭菜”割。另一个是经销商,正如报道所称,“鞋贩子奔向国产品牌,买断尺码、配色,市场价慢慢就是他们说了算了,和经销商没关系,和品牌商更没关系。”再一个是国产鞋行业,通过非正常手段把国产球鞋的价格升到畸形地步,脱离了国产球鞋的真实价位,最终伤害整个行业。
#新华社评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 借机哄抬“国货”价格是自断门路:近年来,国产品牌在科技研发和外观设计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的确有了迈向中高端市场的底气。加之当前一些洋品牌球鞋因其恶意行为受到中国市场冷落,消费者纷纷用脚投票支持国货,国产品牌遇到良好发展契机。然而,如果因为“炒鞋”导致球鞋爱好者买不到想要的球鞋,进而让国产品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无异于竭泽而渔,自断国产品牌升级之路。
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始终是企业应当遵循的发展正道,借机偷奸耍滑坑蒙拐骗终究只会害人害己。对当前一些网络平台借机哄抬价格的行为,品牌方应当尽快动起来,维护品牌形象。监管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和引导,维护市场秩序,为“国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月6日,作为清明节后第一个上班日,“国产品牌球鞋价格被鞋商恶意炒作”事件持续发酵,相关话题登上热搜榜,人民日报、新华社接连发表评论后,对于此次事件中涉及的平台:得物APP在其官方微博中发布【关于大家关注的近期个别鞋款价格波动的情况说明】表示平台上23款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较大的球鞋全部下架,同时对3名涉嫌恶意影响商品标价波动的卖家采取封禁措施后,据称大部分球球鞋价格趋于正常化。
另外,知名律师发表个人意见:律师岳屾山表示,炒鞋就像击鼓传花,其实风险非常大。炒鞋商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涉嫌违反《价格法》等法律。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提示大家理性看待,不要跟风。监管部门也该加强监控,该介入时要介入。
北京日报发文岂能任由炒鞋绑架品牌污名爱国。一文中表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炒鞋乱象主要集中在风头大盛的洋品牌上。然而,随着本土品牌崛起,以及最近一些跨国企业恶意抵制新疆棉花,中国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资本迅速嗅到了这里头的利润气息,开始趁火打劫转战国产市场,甚至暗戳戳将自身哄抬物价、赚取暴利的恶臭行为强行与“爱国”捆绑,可以说是吃相难看、手段龌龊。
从鞋贩子营销炒作、大量囤货,到平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支持售卖,再到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炒鞋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备的监督和引导体系,在各个环节上杜绝“吸血”。发现苗头立即叫停,该警示的警示,该处罚的处罚,给疯狂的炒鞋热降降温,才能让潮流文化回归正轨。
在舆论场中,炒鞋话题不断发酵,呼吁“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等舆论声音不断显现。
4月7日,随着舆论发酵,六家央媒陆续发声斥炒鞋行为。
官方微信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发文喊话:“爱国主义怎容投机倒把”“这场炒鞋闹剧,该收场了!”。
人民网:《消费爱国心鞋,邪气必须狠刹!》人民网评论称,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遏制这种疯狂的做法和歪风邪气,监管部门应该坚决出手,通过法治手段为这轮炒鞋热降温。
新华社:《借机哄抬“国货”价格是自断门路》监管部门也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和引导,维护市场秩序,为“国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光明日报:《严查部分“炒鞋客”和相关平台》光明日报指出,相关监管部门不妨适时出手,尽快干预。
央视:《“炒鞋”当心“鸡飞蛋打”》央视新闻称,“炒鞋”圈资金量越大的人,就能接近更上游的经销商直接拿货,从而形成垄断、哄抬鞋价,最终形成“割韭菜”的“杀猪盘”。散户、小贩,乃至很多没有收入的学生就被裹挟其中,成了“活韭菜”。
央广网:《打着爱国幌子的“炒鞋热”,必须遏制!》央广网称,必须通过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坚决遏制炒鞋风气蔓延,让“鞋穿不炒”成为社会共识,让球鞋潮流回归文化本身。
工人日报:《炒鞋,一边“支持国货”一边算计同胞》无论是炒鞋、炒酒还是炒茶,监管部门都应及时出手泼水降温,品牌方、经销商更不能坐视不管甚至推波助澜——来之不易的品牌形象和口碑需要共同维护。
二、舆论演变
从国产品牌球鞋遭炒作事件中可以看出,网络舆情传播已由问题表面的炒鞋逐渐向资本炒作割韭菜、呼吁监管部门及时出手,品牌及经销商采取有力措施共同保护国产品牌方面倾斜。其实对于炒鞋的危害大家并不陌生。早在2019年10 月 16 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下发了以“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为主题的一份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一方面,球鞋的受众群体是当下年轻男女一族,作为主力消费群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活跃度,较为积极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和讨论,而炒鞋事件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公共议题较易引发高度持续关注,热度消散较慢,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炒鞋、炒盲盒等从一开始就是一些炒家、平台、资本针对年轻消费者设下的投资圈套。之所以潮鞋、盲盒等商品会一夜之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背后的机构推动是主要因素。而各方的目的十分简单:通过话题的营销,形成消费潮流,通过抬高相关产品的市场价值从中获益。此类炒作行为不但收割韭菜,更带来极深的社会负面影响。而网民在媒体及意见领袖的传播带动下,不断扩大事件影响力和影响范围,形成群体情绪和互动逻辑,进而影响到炒鞋相关舆论的形成。
(部分文字、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或处理侵权内容。电话:4006770986 邮箱:zhangming [at]eefung.com 负责人:张明)